劉鬱:存款利率自律定價機制調整對債市偏利好
中新經緯12月3日電 題:存款利率自律定價機制調整對債市偏利好
作者 劉鬱 華西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近日,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工作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優化非銀同業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的自律倡議》和《關於在存款服務協議中引入“利率調整兜底條款”的自律倡議》。
從背景來看,控制銀行負債成本過高是存款自律定價新規發佈的主要原因。年初銀行業已經歷了第一輪高息存款整頓。4月初,禁止銀行手工補息政策落地,各類存款單價有所下降,對公定期、對公活期、個人定期、個人活期存款利率分別下行一定基點。但加權計息負債率降幅有限,整體來看,商業銀行淨息差仍處於壓縮週期,一定程度上造成銀行負債成本問題。
爲保證銀行盈利能力與穩健運營,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通過規範非銀活期存款定價、加入“利率調整兜底條款”等舉措,對銀行負債成本進行管控,進而化解銀行管理自身利率風險,降低負債成本,穩定淨息差。
但也應注意到,對非銀機構而言,若非銀的存款性價比下降,同業存單等或成替代;對公客戶若回報受影響,可能轉投資管產品。對銀行來說,雖負債“價”可控,但“量”同時可能面臨下滑,最終或仍需提“價”補“量”。
對債市的影響而言,存款利率自律定價機制調整長遠來看或使得非銀資金利率中樞會趨於穩定下移。無論是同業存單還是政金債,在市場交易行爲的驅動下,均有可能運行至偏低點位。而在“防空轉”(防止資金空轉套利)政策背景下,資金利率的底線相對明確,且會與政策利率維持一定正向利差。
由此可預見,未來“非銀活期存款”或將逐漸流入資金融出市場。隨着非銀資金供給逐漸充裕,非銀與銀行間的資金分層現象有望被消除,類似情景在今年4月禁止手工補息政策實施後也曾出現。
對於對公存款而言,“利率調整兜底條款”的引入可能催發票息資產需求。“利率調整兜底條款”的引入實質上意味着市場缺失了一類穩定的高息資產。原本可通過存款服務協議鎖定一定期限的高息存款,如今其利率將隨政策利率波動。
在存款穩定高息優勢喪失的背景下,利率下行進程中,債券的資本利得增厚效應使其性價比凸顯。故而,與今年4月情形相仿,隨着自律機制逐步落地,預計會有新一批資金從銀行表內流入銀行理財、債基、貨基、保險等債券類資管產品。
對於這些非銀資管產品,由於存款利率下調,短久期下沉與高等級長久期策略可能成爲市場追捧的熱點,那些能夠獲取相對高票息的資產或許都將迎來顯著行情。
事實上,11月以來,信用票息行情已率先啓動。信用債表現強勁,信用利差普遍收窄,市場積極搶跑高票息品種。展望12月,考慮到當前央行對流動性的呵護力度持續較強,若年末政府債增發期間債市產生波動,央行極有可能通過追加投放甚至降準等方式,有效平抑債市波動,維持債市的相對穩定與健康發展態勢。
因而綜合來看,新一輪存款利率自律定價機制的調整,對債市偏利好,有助於降低非銀資金利率中樞,加速信用票息行情演繹。(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謝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