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耀新春】繡球龍燈:“雲龍聖會”祈百福

編者按:龍騰春意,“年味”非遺。龍年到,全國各地以“龍”爲主題的非遺項目喜氣迎人,中華“龍文化”與非遺傳承碰撞出別樣的火花。央廣網特別推出“龍耀中國·非遺裡的中國年”系列報道,以非遺視角解讀中國年味,與您一起領略非遺裡“龍”的奇妙多姿。

甲辰龍年到,衆多“龍元素”躍入眼簾。河北保定清苑區戎官營村的“繡球龍燈”便是一項有趣的民俗非遺。鑼鼓聲起,巨龍舞動,爲傳統春節增添了幾許生動的韻味。

據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清苑繡球龍燈傳承人戎連偉介紹,清苑繡球龍燈表演源於明代萬曆年間“雲龍聖會”,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每當逢年過節或有重大節慶活動時,人們便會舞動巨龍,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戎連偉精心組裝着繡球龍燈,熟悉的步驟、熟練的手法,早已印刻在他的身上。“我們村的龍燈是用竹子、鋼絲、布做成龍頭、龍尾和龍身,每節呈繡球狀,之前裡面裝有蠟燭所以叫繡球龍燈。隨着我們一代代傳下來,一直在慢慢改進,我師父那代人把繡球圈架由竹皮改爲鋼絲。現在到了我這一代,又將蠟燭改成電子燈或者電子發光管,比以前安全,看着也漂亮。”戎連偉自豪地說。

據瞭解,繡球龍燈的表演形式別具特色,其大致能夠分爲“踩街”和“撂場”兩種,表演時,巨龍騰飛,或靜或動,燈影相隨,十分震撼。其伴奏主要是以大鼓、堂鼓、大鑼、鐃、鑔等打擊樂爲主。

“從小就在村裡看耍龍燈、做龍燈,對這方面特別喜歡。”戎連偉說,正是幼時萌發的興趣,讓他決定學習這門手藝,“在我30歲的時候,加入了我們村裡的龍燈隊,跟着戎雲鵬師傅學習製作龍燈。”戎連偉介紹,繡球龍燈由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組成。龍身爲十二節,象徵一年十二月,每節由兩個繡球狀的雙層圓球組成;兩條龍共二十四節,寓意一年二十四節氣。

正是一代代人不懈努力,傳承相襲,讓這項優秀的民間藝術流傳至今,在冀中一帶享有盛名。厚重的地域文化,滋潤着一方百姓。2009年,清苑繡球龍燈被確定爲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繡球龍燈傳下來幾百年,特別不容易,我作爲新一代傳承人一定要守護好這門藝術,讓它發揚光大,永放異彩。”戎連偉說。

策劃:陶玉德

記者:張繼航 王藝霖

編審:李紅笛 吳馨驊

鳴謝:中共保定市清苑區委宣傳部 保定新聞傳媒中心(集團)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