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的格局今年要見分曉:這不是選擇

中國並非凱恩斯:但的確存在米萊所否定的元素

在分析樓市的發展趨勢時,我一直有一個觀點:今年將是一個重要的標誌年,期待年底量價觸底,當然,也只是觸底,而且是政策目前能獲得的最好結果。

網友批評時用了一個字:傻。

因爲我們總是在期待,也總是在落空。其實,與年初判定股市一樣,判定股市會止跌企穩,完全不是什麼技術分析,價值判斷,是基於逆向思維。

中國經濟復甦無論從短期看,還是從長期看,都必須着力於改變居民收入在GDP佔比偏低的事實。

專家們談新質生產力、創新突圍、經濟轉型、高質量發展,如果不能修復民生的內生力,都是空泛的。那麼,以當下的經濟形勢,如何提高居民收入,路在何方?看來看去,都是漫漫長路,二十年後再相會吧,也可以說,都是在畫餅;於是,股市成爲政策的唯一選擇,既然是唯一,就不是選擇,是必須。

樓市今年的險惡,超出想象,它也存在着與股市相同的邏輯。

年初樓市在去年較低基數上,又是一個同比量價齊跌,一線城市也在所難免;按高盛的統計,整體已經跌了23%,國內統計是25%,管清友做了一些三、四線城市的調查,大多已經跌了50%,而高盛的預判,整體上要跌到40%。真要達到這個量級,可以說是樓市的一個大敗局,整體經濟不可能不受到深刻而長期的影響,所有對樓市過於樂觀的判斷都可以終結了。

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同樣可以說,穩住房地產不是選擇,是必須。

政策也的確再次活躍了起來,信息在漫布,小道的,主流媒體的,工作會議的,又是放手一搏的姿態;地產股立即做出了反應。這一切是否能判定:2024年中國房地產將完成觸底,開啓趨勢性的築底與修復?

主流媒體開始宣傳房地產市場仍有發展空間,指出

1.8億外出農民工在城市中沒有完全市民化,在這些進城農民工中購房比例不高;這種思維定式,一下讓我想到了哲人主播白巖鬆,在述說同一個故事:爲什麼1.8億農民工喜歡房子,卻不買房子?

如此勉強的“發展空間”,當然不能指望,既然是賣吆喝,就預示着樓市政策在考慮終極方案。

會是什麼方案?

中國樓市如果還有發展空間,可以有兩個方向。

一是大幅提升居民收入,包括

1.8億進城農民工的收入,這種可能是零。

1.8億進城農民工買房邏輯是什麼?不僅要有收入,還有要恆產,要讓他們變成“資本家”,要在新興城市中有產業,有門店;這就要堅定地發展民營經濟, 有恆產纔有恆心。但是,現實是悖論,無意支持以私有經濟爲市場經濟的主導,民營經濟的長期性與生存空間的問題沒有解決,這決定了居民收入不太可能大幅提升。林毅夫說2050年中國居民的收入能追上美國,如果民營經濟在收縮,這個預測一定錯。

我們改革開放了四十年,基本的意識形態與市場經濟的理論問題沒有很好地去整理,現在意識到了積累與收入不平衡的深刻影響,想問市場要“需要”,這時會發現,什麼理論也幫不上忙;因爲不平衡是二元結構的必然,是逆市場化行爲的必然。中國居民收入在GDP中的佔比低具有必然性,是歷史性的必然。

另一個方向是大放水,這種可能性也不大,要看樓市到底能跌到多慘。

樓市說到底是金融現象,因爲中國的樓市夾了一個土地財政,地租佔了房價60%的份額,它不僅僅是用來住的,更是要來回翻炒的;中國樓市的特徵是典型的金融屬性,政府可以通過貨幣工具調節市場資金的供求關係,從而保證收取足夠大的地租,即土地出讓金;打掉了金融屬性,也就打掉了上漲預期,中國的房子與比特幣有一拼,價值與製造成本完全是脫節的。

大放水將從去庫存開始。

以政府收購樓盤的形式進行,最好的選擇是發行特別國債,向社會特別是富人借錢,用相對的高利率虹吸出銀行的存款;如果市場反應滯後,或者反應不充分,又或者政府償債能力不足,央媽就會直接下手進入國債市場,雖然不等於直接印鈔,但最終有引導到大通脹的可能。

爲什麼會期待年內樓市觸底,因爲繼續下跌,後果太嚴重。

如果不想進入日本沉沒的三十年,政策唯有放手一搏,今年房地產最大的特徵就是所有政策工具都失靈了;樓市在迴歸一個真實的市場,驗證了辦公室精英強大的有形之手試扭轉趨勢,已經是大敗局。行政性手段的治理告一段落,剩下的問題是大放水,中國的金融體系是否還有足夠大的空間。

事實上,很多通脹的信號已經出現了。

萬科財報:向我們打開了一張社會分配的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