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發現2種新恐龍 體型不到1公尺長 大爪子會吃蟲

阿爾瓦雷斯龍類代表性物種復原圖,展現了前肢有趣的演化歷程。(取自新華網/徐星供圖)

徐星研究員(右)與美國華盛頓大學克拉克教授在內蒙古自治區進行野外考察。(取自新華網/徐星供圖)

烏拉特半爪龍復原圖。(取自新華網/徐星供圖)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新華社資料照片)

大陸科學家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日前發現和命名兩種新恐龍,分別是「烏拉特半爪龍」和「彭氏西域爪龍」,它們屬於獸腳類恐龍中最爲奇異的「阿爾瓦雷斯龍」類的恐龍家族,有着醒目的大爪子、短胳膊,體型「迷你」,甚至不到1公尺長,這兩種恐龍生活在早白堊世紀,介於早期和晚期阿爾瓦雷斯龍類之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說,這兩個新恐龍的化石呈現出其類羣進化的過渡性,也揭開了阿爾瓦雷斯龍類恐龍的手,是如何演化出只剩一個手指的謎團。

人類對阿爾瓦雷斯龍類如何減少和逐漸丟失手指複雜過程一直迷惑不解。像人類這樣的靈長類而言,靈活的手指可以幫助捕獵、收集食物,發明和使用工具,這是人類逐漸與猿類區分開來的關鍵進化。但獸腳類恐龍卻經歷了不同的演化趨勢就是「手指減少」。徐星說,它們多數減少到3個手指就穩定下來,像阿爾瓦雷斯龍類這樣剩下一個大手指的個別類羣,情況更爲特殊。

揭示巨大單爪演化歷程

早期的阿爾瓦雷斯龍類具有典型的肉食型牙齒和更有利於抓握獵物的手,而只有晚期的阿爾瓦雷斯龍類才演化出了巨大的單爪。最早和最晚的阿爾瓦雷斯龍類之間存在一個至少長達9000萬年的化石空白階段,半爪龍和西域爪龍恰好生活在這一空白階段的中間點左右。

專家對這兩種新恐龍的形態學觀察研究,正好揭開阿爾瓦雷斯龍類的前肢演化歷程,就是從早期前肢較長,有三個手指,便於抓握;到半爪龍和西域爪龍仍有三個手指,但外側兩個明顯變細、變短;再到晚期前肢變短,多數還是三個手指,但能用的只有一個大拇指,其他兩個非常小,甚至個別晚期物種就只剩一個手指。

破壞朽木 吃食內部白蟻

徐星認爲,這些大爪子很有可能是用來挖掘破壞朽木和蟻穴,以便恐龍吃食內部的螞蟻或者白蟻。半爪龍和西域爪龍的化石,正好展現了阿爾瓦雷斯龍類逐漸適應這種新食物的過程,因此非常重要。

研究者之一美國華盛頓大學克拉克教授說,從食肉轉變到食蟲,這類恐龍展示了一個演化支系上的生物是如何隨着時間而改變它們在食物鏈上的位置。牛津大學的羅傑‧本森博士認爲,兩件新的化石標本具有很長的前肢,這說明這種恐龍在演化歷程較晚的時候纔有了短前肢。

徐星表示,西域爪龍於2005年在新疆的準噶爾盆地發現,半爪龍於2009年在內蒙古自治區西北部地區發現。此次新發現顯示,阿爾瓦雷斯龍類很可能在亞洲起源後遷徙到其他大陸的,這與傳統觀點不同,即這一類羣在泛大陸解體過程中,分別在南方大陸和北方大陸進行了獨立演化,而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中國產出了一批最爲重要的恐龍化石標本,此次研究僅僅顯現驚人發現的冰山一角。

小靈通 阿爾瓦雷斯龍類

是獸腳類恐龍中最爲奇異的一個演化類羣,有着極短卻非常強壯的前肢,每個前肢僅存一個特化的大型指爪,同時又具有類似鳥類的頭骨和後肢,奇怪的特徵也導致對這類恐龍的系統發育學位置、生物地理演化史和生態位階等問題爭議。

早期尚未完全特殊化的阿爾瓦雷斯龍類化石,正是解決這些爭議的關鍵。直到此次發現之前,阿爾瓦雷斯龍類的化石紀錄在最原始類羣(例如靈巧簡手龍,生活在晚侏羅世紀)和進步類羣(比如張氏西峽爪龍,生活在晚白堊世紀)之間,始終存在着超過9000萬年的時間距離,尤其是在早白堊世紀,目前,世界沒有任何確切的化石紀錄。(孫曜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