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防疫專家:國際包裹存在新冠病毒污染風險
北京一處社區的工作人員正在對快遞包裹進行消毒。(摘自新華社)
在北京之前傳出首例Omicron本土病例後,境外包裹、物品是否是病毒傳遞的一條路徑,成爲各界關注焦點。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消毒學首席專家張流波表示,國際快遞存在被污染的風險,氣溫低更有利於病毒存活,可能超過7天甚至更長時間。
香港01報導,《第一財經》稱,對於國際快遞有傳遞新冠病毒風險等問題,張流波稱,若污染量比較高,伴有唾液、痰液等有機物,再加上外環境氣溫低,特別是北半球目前正是寒冬季節,儲運過程、飛機貨倉的溫度低,更加有利於病毒存活,因此病毒有可能存活7天甚至更長時間。
報導稱,新冠病毒可透過飛沫、空氣或接觸傳播,其中接觸又可分爲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前者是人與新冠感染者接觸後受感染,後者爲新冠感染者污染環境或物品,有人接觸受污染物品後被感染。
張流波指出,目前大陸對境外物品的防控,主要是針對間接接觸式的傳播。當進口物品運抵大陸,在每個停貨點都需要消毒,包括開箱後消毒外包裝,放入冷庫時消毒中包裝,運到商場時消毒小包裝。
談及爲何大陸已加大進口物品的消毒,仍然有物品檢測陽性的問題,張流波坦言主要爲消毒是否到位,以及接觸者個人防護是否到位的問題。
他解釋,冷凍食品的消毒產品和技術都可以做到低溫情況下的消毒以及無害處理,但部分地方沒有選擇低溫消毒的產品,而部分地方消毒時個人沒有做好防護,因此被感染。
此外,大陸曾出現多次水果表面核酸檢查陽性,但至今尚未培養出活病毒。張流波解釋,由於水果的國際運輸不需冷凍環境,且時間較長,即便污染水果表面,但經過長時間的運輸,活病毒檢出率仍然很低,沒有冷凍食品的風險高,「不是所有的新冠核酸檢測陽性的物品,都有具有傳染性。只有物品上面的病毒具有活性,人接觸時纔能有可能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