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是怎麼“退役”的?

1985年6月,聯合調查組就保護盧溝橋展開實地調查研究 昔日盧溝橋的繁忙景象

◎朱祖希

“盧溝橋”的名氣簡直是太大了!這不僅是緣於它的歷史之悠久,建築技藝精湛,更在於它是咱中國人民奮起抗擊日寇侵略,並取得偉大勝利的紀念地。今天,當我們漫步在盧溝橋頭觀賞那精美的構造,品味着發生在盧溝橋上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的時候,也不禁會問:這盧溝橋是什麼時候退的“役”?

新中國成立之後,隨着首都經濟建設的日趨發展,這座建成於1192年,地處南北往來要津的盧溝石橋,早已不堪負重,甚至是出現了岌岌可危的情況。

上個世紀80年代,時任全國政協委員的侯仁之先生在對盧溝石橋作了實地考察之後,他說:“盧溝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已有800年曆史的古橋,雖曾多次受到洪水的衝擊仍屹然不倒。它既充分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卓越的工程技術,又突出地體現出他們在雕刻藝術上的極大才能。我們從它的西邊走來,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左右兩側各有一隻石雕的大象,藉助於它龐大的身軀,一頭頂住了橋上左右兩列石欄上最後的那根望柱。從而,使橋上最不穩定的部分牢牢地固定下來。其構思巧妙而新穎,又富於幽默感,會使所有細心觀察的人,都會感到當年築橋工人和匠師們辛勤勞動、熱愛生活的氣息。再往前走,踏上橋身,就會看到每個望柱上那些滾成一團的大的石獅,真是千姿百態,更會惹得行人欣賞不止……總之,表現在這座橋樑上的一切,都具有自己民族文化傳統特色,都足以喚起世世代代的後來人的民族自豪感……”

侯先生還闡述了盧溝橋在不同歷史階段的重要歷史文化作用和價值,他發出了這樣的呼籲:盧溝橋作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所面臨的危機,應該引起首都,以及全國人民的重視。而同爲全國政協委員、城市規劃大師的鄭孝夑老先生也說,“我作爲炎黃子孫,看到祖國的歷史文化遺產與外國人看到的不一樣。人們到盧溝橋,不僅是爲了欣賞橋樑本身的藝術魅力,更重要的是盧溝橋記錄了抗日戰爭的歷史。它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一部史書……”“當我在現場看到一輛輛滿載着物資的車輛、拖拉機,從古老的盧溝橋上疾馳而過時,就好像碾過我的軀體。”他還說:“橋是走車的,但是過去可以,現在不行!一個簡單的道理:碗是用來盛飯的,難道我們能用故宮裡的金飯碗來盛飯吃嗎?我認爲,這隻‘大金碗’只能是看的,而不是用來吃飯的……”他還說,“我們的歷史文化名城、古建築、古遺址,我們的大好河山,都是歷史教科書,要教育我們的子孫後代,不能因爲經濟發展、生活富裕了而忘記歷史這個根,更不能丟掉文化這個魂。”

就在以侯仁之、鄭孝燮爲代表的全國政協委員和有識之士的呼籲之下,北京市政府決定,自1985年8月24日起,盧溝橋禁止機動車通行。

自那之後,這座擁有800年曆史的金代古石橋,正式“退役”。現而今,盧溝橋連同石橋東側的“宛平城”,以及城中的“中國人民抗日紀念館”均已成爲北京著名的旅遊勝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供圖/朱祖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