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見新興傳染病威脅 陳秀熙:AI防疫可避免大規模封城

臺大公衛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表示,精準醫療在慢性病、癌症治療行之有年,在傳染病的運用卻相對有限。記者林琮恩/攝影

全球每5至10年皆面臨重大傳染病疫情爆發,醫界應對疫情方式亦與時俱進。不過,臺大公衛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表示,精準醫療在慢性病、癌症治療行之有年,在傳染病的運用卻相對有限,如今免疫學成爲醫學界顯學,由人工智慧(AI)驅動的精準醫療,除可用於疫情預測,更可用來分析當下威脅人類的長新冠。

疾管署與臺大傳染病防治研究及教育中心今舉辦「應用流行病學專業人才訓練計劃40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陳秀熙表示,新冠後疫情時代,病毒不斷變異、重組,產生新型病毒威脅全民,運用AI技術,可幫助政府及學者及時發現新型變種病毒出現;隨着人類對免疫機轉愈來愈瞭解,AI也可用於預測患者免疫反應,配合精準治療,可提升感染傳染病患者的痊癒機率。

「AI可用於預測下一波疫情來臨時間,但更重要的是,如果知道下一波疫情將來,該如何應對。」陳秀熙表示,目前疫苗研發必須經過3期臨牀試驗,等待時間漫長,運用AI可加加速疫苗研發,並發展「個人化疫苗」,更直接幫助民衆抵禦新型態病毒;透過AI及機器學習(ML)技術,可針對患者體內病毒量,分辨患者罹病後的重症、死亡等風險,並發展精準治療。

藉由AI分析,可減少面對重大疫情的NPI(非藥物措施)介入程度。陳秀熙表示,民主社會民衆重視自由,以AI模型分析,可讓NPI的程度降低,針對風險程度較高的區域精準介入即可,讓全面封城、餐廳全數關閉的情況不在上演,將強制性、隔離性措施降至最低;AI模型也可分析不同身體狀況、疫苗接種情形患者,所需的隔離時間。

陳秀熙表示,近期全球都在關注長新冠議題,爲尋找長新冠治療方式,至少400個臨牀試驗正在進行,長新冠對人類的威脅持續,在長者身上以心血管疾病表現,在年輕人身上則有腦霧、運動後容易疲倦等特徵,且新冠病毒持續存在人體內,即使本身不造成症狀,也恐激發體內潛伏的其他病毒,全球學界對長新冠的定義雖有待凝聚共識,但藉由AI模型,可根據患者症狀進行分類,並配合適當的藥物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