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經濟學家:中國人口負增長可能持續至下個世紀

生育率快速下滑與人口減少是中國近幾年來最受關注的社會問題之一,學者認爲人口減少的趨勢有可能延續到下個世紀纔會改變。(圖/新華社)

人口快速減少的問題困擾的不只是社會學家,也包括經濟學家,也是政府與民間共同關切的問題。大陸出生率去年出現建政以來首次負增長,經濟學家預計,人口減少的趨勢最快要到2097年才能逆轉,很有可能持續到下世紀纔會改變。這不但影響勞動力供應,更使經濟增長放緩,需加快需求結構轉型應對。

香港《經濟日報》引述上海社科院前常務副院長兼經濟研究所所長左學金在一場研討會上表示,假設中國人口總和生育率從2015年的1.55線性成長到2040年保持人口穩定所需的2.1,並在此後保持不變,那麼要等到2097年,趨勢才能逆轉。由於實際生育率遠低於研究假設,上述可能性極小,負增長極大可能將持續到下個世紀。

左學金指出,人口負增長與高齡化將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對社會的衝擊表現在勞動力短缺與勞力成本上升,儲蓄率與投資率下降。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從資本、勞動力等傳統要素轉向創新與技術進步,經濟增長速度放慢。在需求方面,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等三重衝擊。

他表示,未來中國人口與經濟活動將繼續向沿海3大城市羣、沿江2大城市羣和部分交通幹線經過的沿線城市羣集聚。隨着人口負增長時代到來,還會有更多的地市人口出現減少。因此城市在規劃房地產投資、能源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要有充分的前瞻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左學金認爲,人口質素與創新對經濟增長極爲重要,對此需要加速需求結構轉型、加強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如提高民衆的家庭收入與勞動收入,減輕勞動者的稅費負擔,並進一步改革基本社會保障制度;公共財政的支出轉型爲引導擴大中國國內消費支出,需要加強的領域包含營養保健、教育、醫療、文體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