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可重複使用航天器成功返回 專家指意義重大

大陸可重複使用航天器成功返回滿足戰略需求,專家指意義重大。圖爲在軌飛行模擬圖。(澎湃新聞)

大陸可重複使用航天器成功返回滿足戰略需求,專家指意義重大。圖爲美國返回地球的X-37B。。(澎湃新聞)

大陸可重複使用航天器成功返回滿足戰略需求,專家指意義重大。(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9日報導,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可重複使用試驗航天器,在軌飛行276天,於8日成功返回預定着陸場。此次試驗的圓滿成功,顯示中國可重複使用航天器技術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後續可爲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價的往返方式。航太專家認爲,此次試驗的圓滿成功具有重要意義,爲未來建設更先進、更實用、更經濟的可重複使用航太系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並不是該航天器的首次飛行試驗,其首飛在2020年9月4日,在軌飛行2天后成功返回預定着陸場。

航太專家黃志澄說:「這是中國可重複使用航天器在軌飛行時間最長、任務最複雜、技術難度最高的一次試驗。據悉,該試驗航天器在軌期間,進行了多項技術驗證和科學實驗,包括軌道變換、姿態控制、熱防護、通信導航、載荷運行等。」

由於發射和降落官方都未向外界公佈相關影像,非常神秘,因此,外界認爲原因是「過於先進,不便展示」。

根據相關資料,目前,可重複使用航天器類型主要包括可重複使用火箭、太空梭、空天飛機以及可重複使用的太空船。至於此次可重複使用試驗航天器是何種類型,官方並未披露。

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研究人員喬納森∙麥克道威爾此前認爲,中國可重複使用航天器可能是可重複使用的載人太空船,也可能是高度自動化的太空梭。麥克道威爾表示:「它與美國SpaceX公司研製的可重複使用『獵鷹』火箭不同,但用途可能與該公司的『龍』太空船相似,也可能是美國X-37B那樣的無人太空梭,或者是未來用於載人飛行的太空梭。」

澎湃新聞報導,黃志澄表示,大陸可重複使用試驗航天器驗證的相關技術,爲未來建設更先進、更實用、更經濟的可重複使用航太系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一位不願具名的航太專家指出:「這是繼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後,中國航太運輸系統發展的又一個里程碑,表明中國已經初步掌握了世界上極少數國家掌握的航太技術,滿足中國戰略需求,意義重大。」

在2020年中國航太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爲民作了《航班化航太運輸系統的發展與思考》的報告。

包爲民表示,中國計劃在全面提升新一代運載火箭性能水準基礎上,計劃到2045年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地面與軌道間以及軌道與軌道間的「航班化」航太運輸。

包爲民透露,實現這一目標將分階段推進:2025年前爲起步建設階段,主要任務是突破關鍵技術,形成試驗使用系統;2035年實現目標初步建成,總飛行數百次、總貨運千噸級、總客運千人次;到2045年目標全面建成,實現按需發射,每年總飛行次數達到千次量級,總貨運萬噸級,總客運萬人次。

包爲民說,對於在技術途徑上如何具體實現這一目標。主要包括三種:一是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高超聲速技術;二是升力式可重複使用運載器+高超聲速技術;三是先進組合動力技術。這三種技術途徑從相對簡單到相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