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屢陷入財務造假漩渦 中信證券2023年保薦IPO撤回數翻番

近日,中信集團原紀委委員、監事會辦公室原主任徐翔投案自首,在金融界和資本市場引起軒然大波。據瞭解,該集團2023年已有能源、金融等多個領域的高管被查,涉及“靠金融吃金融”、充當金融掮客、以權謀私、非法收受鉅額財物及工作中嚴重不負責任等。除高管被查,作爲旗下公司的中信證券2023年IPO撤回數較2022年翻了一倍,剛剛步入2024年,中信證券就因投行項目發行當年即虧損被證監會警示。

上市業績就變臉 保薦機構難逃責

今年1月12日,證監會在官網公佈對中信證券出具警示函,對保薦代表人毛宗玄、朱瑋採取監管談話措施,證監會指出中信證券保薦的恆逸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發行人)可轉債項目,證券發行上市當年即虧損,營業利潤比上年下滑50%以上。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至今已有14名保薦代表人被採取監管措施,處罰原因包括保薦機構履職盡責情況及風險揭示情況等。

此外,近日中信證券還因保薦業務捲入兩宗財務造假案,涉及力源科技和*ST慧辰。力源科技於2021年5月登陸科創板,當年該公司虛增營業收入1.04億元、虛增利潤總額2707.29萬元,其財務造假行爲在2021年上半年就已開始,當年就虛增近七成利潤總額。

科創板上市公司*ST慧辰因控股子公司通過虛構與第三方業務、簽訂無商業實質的銷售合同、提前確認項目收入等方式虛增收入和利潤,導致公司招股說明書和多份財報存在虛假記載。

市場有聲音質疑,“作爲資本市場的‘守門人’,中信證券等券商爲何沒有發揮好行業‘領頭羊’示範作用,反而屢屢身陷財務造假案的漩渦中?”

帶病闖關 首輪問詢就撤回

近年來,“一查就撤”“帶病闖關”等問題突出,監管加大了券商投行項目主動撤回情況的考覈力度。據IPO諮詢機構德居投顧數據,2023年度A股共計311家企業終止IPO,創歷史新高。其中,有297家企業撤回材料、12家企業被否決、2家企業未在規定時間內回覆而終止。而2019年至2022年,IPO公司主動撤回家數分別爲6家、27家、110家和151家。

據Choice統計,去年多家券商IPO主動撤回數量同比翻倍,其中就包括中信證券。2023年中信證券保薦A股IPO撤回數爲26家,而2022年該項數據爲13家。2023年12月29日,湖州申科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科創板IPO終止審覈,直接原因是公司及保薦機構中信證券撤回申報/保薦。該IPO2023年6月30日獲受理,一個月內就收到了首輪問詢函,但截至終止審覈都未見回覆。此外,中信證券去年撤回的IPO中,還包括正大股份和蜂巢能源等擬募資額過百億元的大項目。

分析人士認爲,隨着徐翔案件的曝光,社會輿論開始聚焦於A股市場中潛在的“做空力量”。業界強烈呼籲對此類行爲進行全面徹查,嚴懲不貸,以儆效尤,確保金融市場健康有序運行。

■新快報記者 塗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