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天問一號探測最新成果 提供火星可能曾有海洋觀測證據

大陸天問一號火星探測最新成果科學家揭示火星淺表結構。(觀察者網)

大陸央視新聞用戶端27日報導,中國科學家近日利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獲得的科學數據,揭示了現今火星淺表精細結構和物性特徵取得的原創性成果,提供了火星可能長期存在水活動的觀測證據,爲深入認識火星地質演化與環境、氣候變遷提供了重要依據。相關研究結果26日晚間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表。

2021年5月15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攜帶的「祝融號」火星車在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着陸區成功着陸,開啓巡視探測工作。烏托邦平原是火星最大的撞擊盆地,曾經可能是一個古海洋,預示着火星早期可能存在過宜居環境。詳細的火星地下結構和物性訊息是研究火星地質及其宜居環境演化的關鍵依據,是火星探測的重要內容。

「祝融號」火星車探測區域爲烏托邦平原南部,雷達頻帶較寬,其實際最大探測深度達80米。

在最新的研究中,科研人員對前113個火星日、探測長度達1171米的「祝融號」火星車低頻雷達數據展開了深入分析,獲得了淺表80米之上的高精度結構分層圖像和地層物性資訊,發現該區域數米厚的火壤層之下存在兩套向上變細的層序,可能反映了約35億-32億年以來多期次與水活動相關的火表改造過程。

此外,「祝融號」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探測烏托邦平原南部現今是否存在地下水/冰。低頻雷達成像結果顯示,0-80米深度範圍內反射信號強度穩定,介質具有較低的介電常數,排除了巡視路徑下方含有富水層的可能性。熱模擬結果也進一步表明,液態水、硫酸鹽或碳酸鹽滷水難以在「祝融號」火星車着陸區地下100米之內穩定存在,但目前無法排除鹽冰存在的可能性。

此次發表於《自然》的文章,是由中國科學家利用中國天問一號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科學資料取得的原創性成果,揭示了現今火星淺表精細結構和物性特徵,提供了火星可能長期存在水活動的觀測證據,爲深入認識火星地質演化與環境、氣候變遷提供了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