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委會諮委建議政府 就中共若攻臺可能的經濟準備建立觀察指標

本報系資料照

陸委會日前舉行第34次諮詢委員會議,主題爲「俄烏情勢與中方應處觀察」,與會諮詢委員分析,目前俄羅斯因制裁導致經濟損失,亦造成全球通膨壓力加劇。然中共經濟體龐大,與國際經貿聯繫較深,建議政府就中共未來倘發動戰爭可能的經濟準備(包括支付體系、其內循環支撐,及相關戰備物資準備等),建立觀察指標,也及早因應中方可能對臺經濟制裁,並預爲評估檢視應對衝突施壓等之法制與方案。

與會學者引言稱,俄烏戰事是俄方長期勢力擴張之舉,但低估情勢發展,最終以談判解決的可能性較高;未來或形成美中俄新戰略三角,走向「新冷戰」。北京當局將從俄烏戰爭觀察俄國的作戰經驗、烏克蘭的抵禦及國際制裁,並藉此推演臺海衝突可能情況,但當前將以「和統」爲優先。

與會學者指出,中俄關系從歷史來看,並非像雙方在文字口語中的友好及綿密;中方對俄烏戰爭的立場也不會有很大改變。中共勢必總結經驗,作爲應對未來臺海衝突時,以美爲首的西方報復制裁,並更加確立所謂「對臺總體方略」的歷史使命與主動權;因涉及美中爭霸,中共將臺海問題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國家發展戰略利益相結合,不會貿然採取非和平手段。建議政府作好情勢研判、管控風險。

與會學者認爲,中共不放棄對臺動武,俄烏戰爭對解放軍有很大啓示,尤其是俄軍遠程精確打擊被高估,另俄方對相關戰況誤判,凸顯出獨裁專制國家軍事將領投領導人所好,未有正確情報分析,渠等晉升或非基於能力而是扈從關係,此亦將影響中共領導人對軍隊的信任,動武也會更加謹慎。因中共認定臺灣問題是內戰延續,學者建議政府在適法性、詮釋權及防衛等要研議應對、沙盤推演及強化韌性;並關注未來共軍演訓及軍事研究情形。

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在會中強調,俄烏戰爭牽動地緣政治及全球經濟格局,也對臺海情勢有深刻影響。中共對臺政策目標不會改變。陸委會將持續密注研判中共後續的可能決策作爲、預先部署,以應對國安情勢變化。政府也將在維護國家主權與臺灣整體利益的前提下,推動兩岸良性互動;更呼籲對岸放棄強加的政治框架及武力恫嚇,務實面對中華民國臺灣的事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