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在崇州留下百餘首詩詞,曾多次爲這兩種“寶物”點贊!

位於岷江中上游、川西平原西部的成都崇州市,一頭連接着川西平原,一頭連接着龍門山脈,重巒疊翠,物產豐饒。

宋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著名詩人陸游出任蜀州(今崇州)通判,在這個有着“蜀中之蜀”美譽的地方度過了將近兩年的愜意時光,甚至萌發了“終焉於斯”的念頭。

在崇州留下的100餘首詩詞中,陸游曾多次爲這裡的茶和竹點贊。

比如《九日試霧中僧所贈茶》一詩中,他如此描繪品茗雅趣:“今日蜀州生白髮,瓦爐獨試霧中茶。”他最知名的詞作之一《太平時》,更寫盡了崇州的竹境之美:“竹裡房櫳一徑深,靜愔愔。亂紅飛盡綠成陰,有鳴禽。臨罷蘭亭無一事,自修琴。銅爐嫋嫋海南沉,洗塵襟。”

時光越千年,曾讓陸游流連忘返的崇州茶與竹,如何在1000多年後繼續揚名、圈粉、出海,使其成爲城市名片和文化軟實力,是崇州一直在探索的命題。

枇杷茶走出深山

清明前後,崇州市文井江鎮的枇杷茶園裡,鮮嫩的枇杷茶大葉在溫煦陽光中舒展身姿,迎接一年中最好的採茶季節。

四川龍門山脈是世界茶樹的起源地之一。位於龍門山脈之中的崇州,種茶歷史悠久,是唐宋八大名茶產地之一,尤以枇杷茶最著名。

枇杷茶,並不是枇杷做的茶,而是因茶葉形似枇杷樹葉得名。作爲中國稀有的獨特茶種,枇杷茶獨產於崇州的龍門山脈中,早在宋代就是朝廷貢品,被稱爲“龍門貢茶”。

枇杷茶之珍貴,首先因爲稀少。今天喝到的枇杷茶,大多來自於海拔900米至1400米的龍門山脈中段的古老茶樹,目前崇州存世千年以上古茶樹僅有16株,百年以上老茶樹1292株。

與傳統觀念中彎腰在茶園中採茶不同,枇杷茶樹高大挺拔,需要採茶師爬上樹幹,尋找形狀好、色澤佳的嫩芽和嫩葉。新採摘下的枇杷茶葉,會被送往山腳下的茶莊裡分揀、烘乾,第一時間進入翻炒和揉搓的製作環節。

作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枇杷茶製作技藝,在崇州代代相傳。製作好的枇杷茶,外形自然捲曲,色澤烏黑油亮,當熱水注入時,湯色橙黃,飲之回甘明顯,具有生津止渴、潤肺降燥的功效。

枇杷茶要發揚光大,首先是保護茶樹。

2008年,崇州市茶農聯合起來,成立了崇州市枇杷茶專業合作社,申報農產品地理標誌,並由成都市政府對現存的喬木型老茶樹實行掛牌,合作社實施保護。2009年,崇州枇杷茶獲得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獲批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2018年,枇杷茶古樹茶園成爲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古老的崇州枇杷茶已走出深山,走向全國和全世界。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週年,也是巴黎奧運會的舉辦之年。古老的崇州枇杷茶,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飄洋過海來到了法國。

2024年5月10日,在法國巴黎舉行的首屆“古都文明對話(北京-巴黎)”活動現場,來自中國、法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80餘名研究人員和代表齊聚一堂,崇州枇杷茶作爲唯一茶品在現場亮相。

在隨後舉行的專場慈善拍賣上,採自約1200年的古老茶樹、嚴遵古法工藝製作的200克瓷罐裝枇杷茶“竹裡斜陽”,經多輪激烈競拍,最終以3.1萬歐元的價格落槌成交。

據在現場朝廷茶道表演的成都市枇杷茶技藝非遺傳承人、成都工匠馬豔介紹,她已與荷蘭農業生產者協會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未來崇州枇杷茶將遠銷荷蘭、卡塔爾等國。

道明竹編走向世界

竹編,崇州另外一絕。

成都崇州市道明鎮,是馳名中外的竹編之鎮。千百年來,道明人依竹而居,以竹爲器,“道明竹編”2014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道明竹編不是普通竹編,選材十分考究,僅使用生長在海拔800-1500 米之間、2-3年竹齡的慈竹進行編制。這種竹子柔韌性極佳,且少有病蟲害。

道明工匠的手藝堪稱一絕。竹編藝人編制產品時大體按起底、編織、鎖口三道工序循序漸進。在編織過程中,以經緯編織爲主要編織手法。在經緯編織的基礎上,還穿插各種技法,如疏編、插、 穿、削、鎖、釘、扎、套等,使編出的圖案變化多樣。若需配以豐富的色彩,就將蔑片或蔑絲用天然植物染料染色後,互相插扭,形成各種色彩對比強烈、鮮豔明快的花紋。

會做竹藝的村子,四川有不少,讓道明竹藝村一舉出圈的,是村裡的地標建築——竹裡。

“竹裡”二字,取自陸游詞《太平時》中的“竹裡房櫳一徑深”。隱於一片竹林之中的“竹裡”,是一幢外有野趣、內藏樸拙的現代版川西民居。從空中看,青瓦屋頂形似一個臥倒的“8”字。竹編元素又被巧妙地蘊於中庭、天井和室內傢俱之中,可謂是竹與自然最美的結合。

2018年,“竹裡”作爲“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代表,登上了第16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隨即成爲國內外社交媒體上的網紅。

“竹裡”的火爆,帶紅了竹藝村。村裡成立了四川道明竹藝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竹產業越做越大,工匠收入水漲船高,村民傳承創新的積極性日益高漲,竹編手藝走向“工匠級”。

如今,道明全鎮有6000多人從事竹編業,國家級、省級和市級非遺傳承人有63位。不少當地青年也回到村裡,嘗試用市場化,特別是電商方式運營傳統竹編。

依託“中央美術學院駐四川成都傳統工藝工作站”,竹藝村還啓動了海外藝術家駐留計劃,吸引多位海外“新村民”來這裡工作生活。

出生於道明竹編世家的“90後”非遺傳承人楊隆梅,帶着道明竹編先後前往俄羅斯、盧森堡、英國、美國、韓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參展或文化交流,並曾與國際零售品牌沃爾瑪、服飾品牌Maxmara等跨界合作。

“每次走出去,我們都有不同的收穫。”楊隆梅說。目前,她的工作室還有兩個在洽談中的國際訂單:一個來自美國紐約的餐飲協會,求購竹編文創作品和室內裝造;還有一個來自韓國企業,製作的是瓷胎竹編瓶。

2024年5月,在法國巴黎舉行的“從北京到巴黎——中法藝術家奧林匹克行”中國藝術大展中,出自崇州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趙思進之手的竹編作品“梅花鏡”也成功入選。這件作品將竹編的梅花紋與鏡子相結合,極具中國之美與川式韻味。

主動走出去

2024年端午節期間,在成都文殊坊,道明竹編、懷遠藤編、枇杷茶、湯麻餅等多項非遺集體亮相,吸引了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遊客流連駐足。

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遊客阿茲娜選購了一枚在她眼中“很有魅力”的竹編芙蓉花胸針。來自哥倫比亞的小夥子碧落則說,崇州枇杷茶讓他很驚豔,“跟綠茶的青澀不同,枇杷茶有着紅茶的甘甜”。

以竹爲媒,以茶會友,“崇州非遺”正走向世界。

截至目前,崇州市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2項、省級以上非遺項目7項、市縣級以上非遺項目28項。除了道明竹編與枇杷茶,懷遠藤編、金雞風箏扎制技藝等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

讓非遺“出圈、出海”,崇州的做法,首先是“引進來”。

比如竹編,在“活態傳承、品質提升”理念之下,崇州引入了中央美術學院、澳大利亞竹產業研究院等院所,建成中央美院傳統工藝工作站、中英創意設計實驗室等平臺,與40家文創設計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組建公園城市鄉村表達設計師聯盟,讓鄉村竹編文化有更多機會走上國際藝術舞臺。

更重要的,是主動走出去。

崇州市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四川省和成都市有關對外開放的要求,通過會展推廣、體驗營銷、品牌塑造、政策築基、暢通開放通道、加強城市合作等六大舉措,強力推動地方特色產品特別是非遺產品,進入國際市場。

道明竹編和枇杷茶已作爲重要外事活動的禮物,不斷走進國際視野。

崇州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告訴《瞭望東方週刊》,非遺走出去,有幾條重要經驗:

一是解鎖展會,積極參加重大展會,如廣交會、服貿會、進博會、消博會四大國家級展會及國內重大展會。

二是重在體驗,讓文化“活”起來,比如打造產品研學基地或體驗中心,讓觀衆可以親自“上手”“進嘴”,感受鮮活的快樂。

三是打造IP,比如崇州經過多方協同,將竹編和枇杷茶等作爲成都的城市紀念品,參加在美國費城等地舉辦的城市推介會,由此走向國際。

四是賦能企業,政府要爲相關企業拓展市場提供政策支持,並積極組織企業代表團到海外市場進行市場調研、推廣和洽談合作。

五是強強聯手,崇州市與成都青白江國際鐵路港合作,鼓勵企業通過中歐班列和陸海新通道拓展國際市場,並與喀什等中歐鐵路沿線重要節點加強合作,打造生產園區,申辦建設“成都造”展廳,增加產品出口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崇州市傳統工藝促進會會長白靜波介紹,通過這些年的努力,崇州非遺發展喜人,不但吸引了更多新生代傳承人加入其中,出口量也在穩步上升。

“依託第三方平臺,我們的產品走到了美國、歐洲、中東、日本、韓國等地,目前訂單已有3000萬元左右,未來會有更多的人喜歡非遺,願意享受中國文化、中國技藝帶來的美好生活。”白靜波說。(《瞭望東方週刊》記者戴聞名)

來源:瞭望東方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