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駐原能署代表:IAEA報告不能成爲日本強推核污染水排海「通行證」

中國大陸駐日本大使吳江浩7月4日在使館舉辦記者會,就日本福島核污染水排海闡述中方立場。(圖/中新社)

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4日發佈日本福島核污染水處置綜合評估報告。中國大陸常駐維也納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代表、常駐國際原子能機構代表李鬆在《人民日報》撰文直指,該報告不能成爲日本強推核污染水排海的「通行證」。太平洋不是日本排放福島核事故污染水的「下水道」。

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4日發佈核污水排放入海「符合國際安全標準」的報告,指核污水對人類和環境放射性影響「微不足道」。

李鬆指出,IAEA報告無法得出福島核污染水排海正當性、合法性的相關結論。日本選擇向海洋排放核事故污染水史無前例。福島核污染水處置存在多種可選方案,排海並非最安全、最優化選項,更未得到國際社會特別是日本鄰國和太平洋島國的普遍認可。

文章稱,12年前,日方因爲福島核事故得到全世界支援;12年後,日方卻選擇將核污染風險轉嫁給全人類。日方先決定排海,再找機構作安全評估,還千方百計尋求機構爲其背書。日方對機構評估的要求極具選擇性,僅限排海方案,排除其他選項。無論由誰來做這樣的評估,都無從審查和確認日方排海方案的正當合法性。

文章稱,IAEA報告對日方排海方案安全性的結論是片面的。IAEA僅針對日方單方面採集的少量核污染水樣本開展實驗室間比對分析,僅基於日方提供的資訊開展審查評估,得出的結論具有較大侷限性,缺乏說服力和公信力。此外,機構因授權所限,沒有評估日方淨化裝置的長期有效性,沒有確證核污染水資料的真實準確性,也無法確保國際社會及時掌握超標排放的情況,更難以預估放射性核素長期累積和富集會給海洋生態環境、食品安全以及公衆健康造成的影響。不能確認資料準確、設備可靠、監管有效,也就無從得出在長達30年的時間內向海洋排放超過130萬噸核污染水是安全的這一結論。

李鬆表示,中國大陸嚴重關切日本核污染水排海決定,始終秉持對人類負責、對環境負責、對未來負責的態度,要求日方以科學、安全、透明方式處置核污染水,不得強行推進排海方案。中國大陸堅持主張機構在福島核污染水排海問題上發揮負責任的專業作用,得出經得起歷史和科學檢驗的結論。

李鬆強調,中方堅持要求機構儘快主導建立獨立有效、有日本鄰國等協力廠商實驗室充分參與的國際監測機制,對日方執意推行的排海計劃開展長期有效國際監督,其中包括對福島核污染水源項和環境監測、放射性環境影響評估,以及時、透明的方式向利益攸關國家和國際社會公佈可信資料資訊,並接受監督質詢。

文章稱,IAEA報告明確表示,機構將在事前、事中、事後全程參與和監督福島核污染水排海,並建立長期監測監督機制,恰恰說明核污染水排海對人和環境的不確定風險需要妥善解決。由此可見,報告並不是對日方排海方案正當性、合法性和長期安全性的結論性報告,而是國際社會對日方排海嚴重關切的體現,更是針對日方執意推行的排海行爲開展長期有效國際監測監督進程的開端。

李鬆還強調,太平洋不是日本排放福島核事故污染水的「下水道」。中方再次敦促日方停止核污染水排海計劃,否則必須承擔一切後果和歷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