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自主研發垂直起降空中計程車成功試飛 躋身全球前茅

大陸自主研發垂直起降空中計程車成功試飛躋身全球前茅。(大陸央視)

大陸自主研發垂直起降空中計程車成功試飛躋身全球前茅。(大陸央視)

大陸央視27日報導,大陸自主研發兩噸級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成功完成試飛,被認爲是未來「空中計程車」。上海一家航空科技公司研發設計的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M1,長10米、高3米、翼展15米、重2噸,無人駕駛,設計航程250公里,巡航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200公里,最大載重500公斤,可以同時搭乘5人。

這款飛行器和航拍無人機、農業植保無人機、工業無人機類似,不需要跑道,可以垂直起降,由於採用電力驅動,還可以實現低噪音和零碳排放。

今年3月底,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M1首架機正式從工廠下線,9月開始首輪飛行測試,10月成功完成首飛,成爲大陸首架自主研發的兩噸級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

在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這架代表城市未來空中出行方式的「空中計程車」格外吸睛,並拿到意向訂單。

不同型號、用途的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不斷涌現,打開未來立體交通網絡想像空間。但在這些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研製過程中,離不開供應鏈、產業鏈協同發力。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M1僅需2至3人就能完成組裝拼接,之所以如此輕鬆,奧秘就藏在它的超輕碳纖維「外衣」上。

在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的製造過程中,碳纖維在機體結構的應用重量佔比達到80%。一層碳纖維原材料的厚度僅有0.1毫米到0.2毫米,以M1爲例,機翼和機身連接部位的厚度需要在12毫米至15毫米之間,就需要人工鋪貼120層至150層這樣的碳纖維預浸料。

除了選用新材料,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的總裝過程也不同於傳統飛機的製造工藝。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周身遍佈成千上萬根複雜的線路,這些線路相當於機身的「血管」和「神經」,科研人員一方面要避免「血管」和「神經」在飛行過程中遭受高輻射磁場的侵襲,另一方面還要在有限的空間內鋪設複雜度更高的線路,保證安全同時還要控制重量。

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的動力系統由電池、電機、電控三部分組成,相當於心臟。最近十多年,大陸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在電池、電機、電控等方面有不少技術儲備和產業基礎,爲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打造一顆強健的「中國心」提供了有利條件。

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要在空中自如飛行,還離不開被譽爲大腦的飛控系統。上海一家公司自主研發的飛控系統,不需要專門的飛手,甚至一人可以操控多架飛機。

目前,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已成爲新型交通領域的新寵,將有望填補民航和地面交通之間的空白,在地面以上、三千米以下的低空領域構建低空立體交通體系。大陸的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起步較晚,但已經不斷有新產品涌現,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也在探索之中。

中國民航管理幹部學院副研究員 許東鬆稱,總體上來看,目前無論是在整個eVTOL(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領域還是無人機領域,中國都處於全球第一方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