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吃鯊魚軟骨膠囊 男子汞中毒

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表示,敏感族羣應避免大量攝食遠洋大魚,民衆也應避免服用來路不明的草藥,纔可減少血汞濃度偏高的風險。(高雄長庚醫院提供/袁庭堯高雄傳真)

高雄一位中年慢性腎臟疾病患者長期吃大型魚,且服用朋友自制的「鯊魚軟骨」膠囊,出現手抖、精神不濟、無力症狀就醫。抽血檢驗、血汞數值超標4倍。高雄長庚腎臟科醫師顏宗海表示,甲基汞中毒無解毒劑,該男經建議減少攝取後,血汞濃度才明顯降低。

高長腎臟科醫師蔡凱帆表示,該名病患血汞數值高達每公升56.3微克,遠超過正常值15微克,院方特地將鯊魚軟骨膠囊送驗,發現膠囊中的汞含量爲0.41ppm。該男停止服用鯊魚軟骨膠囊、少吃遠洋大型魚類一段時間後,血汞濃度才降至每公升17.8微克,臨牀症狀也改善。

顏宗海表示,該名病患腎功能不佳影響汞的代謝,又嗜食遠洋大型魚及鯊魚軟骨膠囊,3因素累加造成血汞異常。汞分爲元素汞、無機汞及有機汞(如甲基汞等),元素汞通常存在於水銀溫度計、血壓計、日光燈管、補牙用銀粉等物品,無機汞常見於來路不明的草藥、消毒劑、染劑、香水與化妝品等。有機汞通常存在於殺菌殺蟲劑及遠洋大型魚類,中毒會造成神經、消化及免疫系統的傷害,還會影響胎兒及幼兒的大腦神經發育。

顏宗海指出,3種汞中毒的治療方式不同,目前元素汞及無機汞中毒治療以「螯合劑」爲主,甲基汞中毒只能減少暴露來源,並沒有特殊的解毒劑可供治療。

高長環境醫學門診統計,民衆最主要的汞暴露來源爲誤食受污染的魚類(甲基汞)、或是服用來路不明的草藥(無機汞)。

顏宗海建議,敏感族羣應避免大量攝食遠洋大魚,民衆也應避免服用來路不明的草藥,纔可減少血汞濃度偏高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