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騎行,還是得看非洲黑叔叔

布隆迪,位於非洲東部,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之一。在這裡,自行車司機成爲了一種普遍職業。

自行車司機,顧名思義,就像卡車司機那樣馱着數百斤的貨物運輸,或者像的士司機那樣載客拉人。

掛貨車,衝下坡,最高時速可達60碼。

全民飆車,靈魂降速,呼嘯而過。布隆迪的公路颳起一道道黑色旋風。

Free documentary 頻道相關紀錄片《世界上最危險的道路》,油管播放高達2300多萬。

從盤山公路上的村莊,到全國大城市布瓊布拉,15公里到50公里的路程,單車是主流運輸工具。

搬家拉貨,將香蕉拉到城鎮賺差價,一趟車拉得越多越節省成本。

通常300-400斤載一趟,死亡級超重,衝下坡甚至超過60公里每小時,與汽車競速,簡直玩命。

接受採訪的黑哥們表示,越快越不能剎車,因爲隨時可能爆胎,那比摔死還來得容易。

所以,這裡的單車司機都有超水平的駕駛實力。

“方向握在手中,速度就是生命。”

不僅下坡容易死,推這幾百斤上坡也得去掉半條命。

這時,馬路邊打空手的“閒人”就圍了過來,這就是專門的推車師傅。

幫忙推一段掙個幾毛,守路吃飯。雖然不及單車司機賺得多,但起碼掙的是穩妥錢。

人各有志。

在這種情況,要是經過一輛大車,那就是飛機遇上了航母。

奮力拖住車尾,換自動擋,展開生死時速。

它不像掛火車那樣穩妥,單手握把本來風險升級,貨車不確定的甩尾更是賭上了性命。

通常出現在成龍電影裡的場面,卻是布隆迪自行車騎手的生活日常。

這種違規駕駛行爲肯定不能放任,當局一直在整治,多個轉彎路段安排了交警排查。

可惜騎車的總比雙腿站着的閃得快。在發現車輛減速異常之前,這些搭便車的騎士火速手動脫軌溜走。極限駕駛能力培養了他們對速度和方向的超常敏感度。

交警很難將他們逮住,導致這種行爲難以禁止,死傷人數也難以計量。

單車司機就是當地走鋼索的人,富貴險中求。

布瓊布拉集市,自行車修理店生意興隆。剛跑完一個大單的兄弟來這裡檢修。

大點的店鋪,老闆僱傭了上百個修理工,一個修車店就是個小型工廠。

老闆介紹,很多車來自中國。要能天天載重幾百斤狂飆,得打造成真正的鐵騎。

加固欄杆是他們經常做的項目。補胎,換胎,各種大保健視坐騎狀態而定。

放在古代,這修車店就是兄弟們舟車勞頓的驛站。

黑哥們擅長手工改造一切實用工具。匱乏的物資阻礙不了前行的步伐,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扛400斤香蕉飆幾百公里不出事的坐騎不只是勞動結晶,可以說是工藝奇蹟。

自行車運輸如此狂熱,除了國民平均收入低之外,還有部分歷史淵源。

幾十年前的布隆迪內戰時期,當地許多道路被封鎖。自行車作爲最快、最不起眼的運輸工具,順利轉移大批民衆逃亡附近林地。

民衆因自行車互幫互助,不僅度過了困難時期,也在和平時期形成了良好業態。

沒有什麼比自行車更靠譜,自行車就是生命坐騎。

“家庭勞動讓布隆迪人邁向公路自行車賽成功之路”

路透社新聞以這樣的標題展現了這一奇觀。

2021年非洲首屆國際女子公路車比賽,獲得前三名以及“戰鬥精神”(combativity)大獎,來自布隆迪的19歲選手尼姆法表示:從出生那一刻,單車對她來說就很重要。

她時常騎着父親的自行車,馱着她體重兩倍之多的大米往來運貨。

相當於從小綁沙袋練賽跑,布隆迪騎手有着非凡的基礎。

儘管布隆迪全民騎車,但這樣的比賽礙於資金條件,舉辦相當艱難,前年才成功舉辦首屆。

“我們布隆迪隊訓練了三週,別國隊訓練了三個月。”

尼姆法沙這樣表示。其他國家包括肯尼亞、烏干達、坦桑尼亞、剛果。高下立現。

生命不止,車輪不停。

布隆迪的黑色旋風一直在路上,從未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