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慶生》加泰獨立鬧劇的代價

事件源起於10月1日,加泰自治政府在西班牙憲法法庭宣佈違憲的情況下仍執意舉辦統獨公投。投票結果雖然有90%支持獨立,但在選民抵制下投票率只有43%。10月8日,加泰首府巴塞隆納超過30萬名以上支持統一民衆上街遊行。在反彈聲浪下,加泰自治區主席10日雖然簽署了「獨立宣言」,卻未宣佈獨立。

雖然如此,西班牙政府卻限期要求明確表態,期限到後加泰自治政府只表示將繼續談判並未表態獨立與否。10月20日,西班牙政府宣佈將啓動憲法第155條,收回加泰的自治權。27日,加泰自治區議會通過議案,宣佈獨立。西班牙參議院也立即通過授權政府接管。英、美與德、法等歐盟國家也都表態不予承認。加泰隆尼亞的獨立如曇花一現。

然而這樣的結果幾乎是可預期的,依據BBC的報導,加泰政府在今年7月委託進行的一次公開民調顯示,41%的加泰隆尼亞人希望獨立,49%的人反對獨立。如此加泰政府仍執意舉行獨立公投,議會也逕行通過議案宣佈獨立,只是在操作民粹,並沒有真正思考可能的政治與經濟後果。如此鬧劇一場,卻讓全體加泰隆尼亞民衆承擔社會動盪的苦果,並非負責任的政治表現。

加泰獨立鬧劇,從國際政治角度看,一度被視爲普世價值的民族自決原則已經有過時疑慮。全球化將各國的政經利益緊密捆綁,不容許個別行爲者破壞,而分離主義破壞現狀,因而在地緣政治經濟利益的拉扯下,政治前途不再是該地區民衆所能單獨決定。這是爲何2014年克里米亞歸屬公投無法獲得國際承認,而加泰隆尼亞獨立不被國際接受。

同樣的,即便有92.7%贊成的伊拉克庫德族「諮詢性」獨立公投,也同樣受到包括聯合國及美國、英國與庫德族地區周邊國家一致反對的原因。這些愈來愈多的國際實踐,意味着「臺灣前途由臺灣2300萬民衆共同決定」的論述,同樣也將面臨國際現實的制約。

從國內政治角度看,任何改變現狀的政治主張都可能帶來難以預期的後果,雖然追求政治理想必然要冒風險,但是否具有道德正當性,應以人民生活能否因而改善爲判準。如果不能使民衆的生活變得比以前更好,就是操作民粹,也難以獲得獨立的目的。加泰獨立鬧劇足當前車之鑑。

(作者爲淡江大學整合科技與戰略中心研究員、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