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終於找到你們了!”

認親儀式現場,母女相擁而泣。周洪攀攝

“媽媽,我想你們!我終於找到你們了!”“女兒!媽媽對不起你,媽媽讓你受苦了!”4月10日上午,在由綿陽公安、綿陽婦聯、北京緣夢公益聯合舉辦的“四川公安2024常態化反拐團圓行動”認親儀式現場,綿陽康來物業女保安鄧輝(化名)終於見到了離散38年的母親。母女相擁,兩人早已泣不成聲。多年的相思之苦,在這一刻煙消雲散。  鄧輝說,她是在10歲左右才知道自己是被養父母收留的。這麼多年一直都想找到親生父母,想知道當年爲什麼離開了曾經的家。鄧輝所在的公司恰好負責綿陽市公安局的安保工作,有幸參加了一次認親活動後,她決定向胡祥雨工作室求助。胡祥雨工作室經過7個月的尋找,終於在江蘇淮安找到鄧輝的母親。

兒子剛出生就丟了女兒“一直沒有給兒子過一個生日”

“當年輝輝和姥爺去醫務室買藥時,被人拐走,而當天正好是她弟弟出生。這麼多年,我心裡想着丟失的女兒,一直沒有給兒子過一個生日。”鄧輝的母親楊淑蘭說,她的老家在綿陽三臺,鄧輝原名趙輝蓉,1983年9月15日出生。雖然每天要幹很多農活,但“無論到哪裡我都把她揹着,走一步背一步。”  楊淑蘭說,看着女兒一天天長大,她和丈夫就想再生一個,讓女兒有一個伴。1986年7月15日,楊淑蘭的兒子出生。“當時開心得不得了,女兒終於有伴了。”楊淑蘭說,當晚7點左右,輝輝的姥爺去醫務室買藥,便把她也帶上。  “沒想到僅一會兒,女兒就不見了。”楊淑蘭說,他們立即報警求助,並發動家裡人四處尋找。“我因爲剛生產,只能焦急地在家等待輝輝的消息。”家人找了很久,都沒有見到女兒的蹤影。  楊淑蘭說,女兒不見了,她總是默默地流淚,每天吃不下睡不好,導致兒子沒有奶水吃,長得很瘦小。“兒子出生到現在30多年了,我從來沒有給他過過生日。”每到兒子生日這一天,楊淑蘭便很傷心,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去慶祝。

尋女無果導致家庭破裂“前夫臨終前讓我一定找到孩子”

楊淑蘭說,輝輝丟失後,她一直沒有放棄過尋找。“我揹着兒子和我二姐一起,走了四川很多城市。”每當聽到哪裡有女孩疑似不是親生的,楊淑蘭就去到當地,想看看是不是她的輝輝。而每次帶着希望而去,卻每次都失望而歸。  楊淑蘭說,女兒是跟着姥爺出去丟失的,丈夫那邊的親戚認爲是她父親賣掉了女兒。自己去尋找女兒,卻得不到理解。“他們不停地責怪我和我父親,對我冷眼相待。”2012年,楊淑蘭和丈夫離了婚,並離開四川去了江蘇淮安。  前夫與楊淑蘭離婚後,也一直在尋找女兒。前幾年,因身患重病不幸去世。“他臨終前打電話給我,說他沒辦法尋找了,讓我一定要找到女兒。”楊淑蘭說,前夫去世沒兩年,她的父親也抱憾去世。“我爸交代我無論如何,一定要找到女兒。”想着親人的囑託,她發誓無論付出什麼,都要把孩子找回來。  楊淑蘭說,後來她在抖音上看到很多孩子找到了父母,自己就學着別人做直播,希望有人能提供線索。“我希望有一天,那個在抖音上找到女兒的媽媽是我。”

女保安採樣實現團圓夢“終於知道了自己離家的緣由”

鄧輝第一次對自己的身世感到懷疑,是在她10歲左右。“鄰居和我們家吵架,就說我是抱養的。”鄧輝說,她當時感到有點懵,又有些好奇。她去問養母,養母告訴她是別人亂說的,並叫她不要胡思亂想。  後來鄧輝結婚了,組建了自己的家庭。“2011年,我養母那邊的舅媽告訴了我不是養家親生的。”鄧輝說,她又一次去找養母求證舅媽話語的真實性,養母才鬆口告訴她確實是抱來的,但其經過只有養父知道,而養父已於1997年去世。  爲了弄清自己的身世,鄧輝一直四處打探消息,她聽舅媽說好像是從建設鎮那邊抱來的,就跑過去尋找。而那家人的長輩已經過世,根本問不到具體情況。  2023年6月,因爲機緣巧合,鄧輝來到了綿陽市公安局當保安。“在9月份中秋前,胡祥雨警官舉辦了一場認親團圓活動。”鄧輝說,那是她第一次在現場觀看認親,那一場共有三個家庭團圓,鄧輝被他們分離多年終於團聚的場景深深打動。  鄧輝聽說可以採血樣入庫去比對,就立馬找到胡警官求助。“在等待比對結果的過程中,我非常期待結果儘快出來。即便我離胡警官那麼近,但我仍然不敢去問他。”鄧輝說。  胡祥雨工作室負責人胡祥雨說,血樣入庫後,歷時半年的系統盲比沒有結果。“按照工作室慣例,工作人員每隔一段時間會對盲比沒有結果的尋親人員,再度逐一手動在打拐系統發起親緣檢索,以發現疑似具有親緣關係人員。”胡祥雨說,工作人員在檢索鄧輝數據時,發現江蘇淮安公安機關2021年採集的楊淑蘭(女、1961年出生、原籍四川三臺)DNA信息與其高度疑似具有親緣關係。  考慮到該比對中不符合四川系兒童被拐出地、江蘇系拐入地常理的情況,胡祥雨遂通過公安部打拐系統向淮安警方發送警務協作,請當地警方再次採集了楊淑蘭生物樣本重新檢驗。經過兩地警方深入細緻的調查及DNA實驗室複覈認定,江蘇人楊淑蘭與四川綿陽人鄧輝符合生物學遺傳關係,具有母女親緣關係。至此,離散38年的母女終於團聚。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周洪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