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馬化騰成功的秘密到底是什麼?

文:蔡壘磊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個視頻,馬化騰在一次大會上聽完專家嘉賓發言後說:兩位專家都是理論家是吧?我感覺理論是一套一套的。我們都是實戰派,企業家都是實戰派,先不講戰略吧,肯定是從戰術先打起來,然後最後纔到歸納總結“我們實際上是一個什麼戰略,未來是一個怎樣的方向”。

馬雲也說過類似的話:我前段時間跟很多企業家交流,有些企業家說想聽聽經濟學家怎麼說,我覺得特別悲哀。我們說春江水暖鴨先知,假如企業家要去聽經濟學家,聽政府去考慮經濟未來的時候,這些企業家一半已經死掉了。你們做網商有幾個人是聽了政府的號召,聽了經濟學家的號召去做的?那些分析數據的人,關心的都是過去,但未來和過去完全不同,不能用數學模型解決問題,而企業家應該關心的,正是未來。

其實他們說的內核都是同一個,那就是事情是做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也不是教出來的。當你去處理現實問題時,你纔會遇到各種各樣你沒想過的奇怪問題,你帶着解決這些問題的心思去請教,去探討,最後解決了問題,你纔算增長了能力。反之,如果你還沒接觸過這些現實問題就學一堆,其實卵用沒有,因爲你學到的東西里的95%以上,現實中根本不會遇到且遇到以後也跟你想象中的不一樣。

阿爾法狗是怎麼下圍棋的?他跟老師傅學過嗎?還是套用棋譜的招數?都沒有,它亂下,輸了才知道下那裡不對,那就改唄,否則你怎麼能預設老師傅說的“下那裡一定是錯的”的這句話就一定是對的呢?

接着它只需要不停重複這個過程,就成了人類棋手看不見車尾燈的存在了。對人類來說,萬事都要講因果,因爲只有歸納出明確的因果,才更方便我們記憶,更節省我們的內存庫,但棋局和人生一樣,瞬息萬變,細節變了一點點,就差了很多,原先的因果就可能不成立了,策略也得完全不同——如果圍棋的格子數再乘以9,我想人類棋手就更是束手無策,甚至連棋譜都寫不明白了。

真正的高手是怎樣?腦子裡存了更多的結果反饋,水平才最高,而不是腦子裡存了更多的理論因果。這些反饋好的壞的,成功的失敗的,全部有用,沒有浪費的,這也是我經常說,有些人一開始就因爲運氣跳過了很多陷阱,是不那麼好的原因。拿蓋樓做比喻,這些人的樓要麼到此爲止蓋不上去了,要麼就得跌下來,因爲地基不實,認知上缺少了太多在底層看到錯誤長什麼樣的塊,後邊兒一踩就是直接塌樓的大坑。

我們前段時間做過一次AI大航海,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我在開始前的建議:不管我們學了多少AI工具,挑一兩個用來賺錢或改進你的工作效率,反正一定要選擇一兩個,找到它能爲你帶來收益的點,然後往死裡用,天天用。AI工具有很多,但光是瞭解它們分別能做什麼並不能讓你成爲高手,全部使用你也用不過來,所以你只需挑一兩個趁手的,然後沒有場景也去創建場景,用它們去賺錢,讓它們爲你產生價值。當你的目的是創造更多收益並做得越來越好的時候,其實你順手達成了一個更爲重要的目標,那就是“用好了它,也跟上了下一個時代”。

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模式,都是接受別人的灌輸,似乎好像自己被灌了一些東西,就等於能解決問題了,但其實這中間差了十萬八千里——學習理論之所以有用,是因爲在實際中先遇到了問題,再去針對性地搞懂理論解決問題,這纔有用,才高效,這些理論才能長在自己身上,否則基本就都是在浪費時間。最快學會鋼琴的方法是什麼?就硬扒,扒出一首自己喜愛的曲子;最快學會開發的方法是什麼?就硬寫,寫出一個哪怕是小得不能再小的遊戲,或者實現一個特別特別小的自動化功能。

結果反饋,是最好的老師。讓社會來教你,讓事情來教你,在一心想做好的求勝心下,放任自己不斷失敗,循環這個過程你就一定能成功。而且這個過程不單單增加你的財富,還增加你的厚度——你的厚度越厚,就越是能一次又一次地重複成功。

我是蔡壘磊,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