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道士做環保 臺灣倒退嚕?

報導指出,近年來中國有數以億計的人開始從各種宗教中,尋找人生意義,以擺脫當前的消費主義文化。更令人矚目的是,中國宗教正在以「環境意識的覺醒」作爲新時代的信念,以行動做環保,並獲取信衆的認同。

茅山住持表示「我們不缺錢——缺的是對環境的尊重」。這話出自古來崇尚自然的道士,也算貼切。當一般大陸民衆正爲經濟成長放緩而感到些許惶恐時,住持卻反批過度的經濟發展對自然環境的傷害。不過,報導也負責任地說明,領導人習近平也呼籲要讓中國迴歸到「生態文明」的根本上,一個「青山綠水」的願景。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要如何取得平衡,確實是一個兩難的問題,目前大陸給出的答案,就是產業升級,並對傳統工業提高環保要求。另一方面,各種宗教團體也紛紛成立了社會服務機構,監督污染排放者,並對在家園附近建造工廠或發電廠的規畫進行抗議。

對道教徒而言,老子本來就是環保大神,所以茅山道士淡淡地說「道教有近2000年的歷史——環境保護對我們來說不是新鮮事,我們必須採取行動」。茅山道士認爲西方的環保治標不治本,中國特徵的環保主義,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污染的病根在「人心裡的慾望」。

與之相對的臺灣宮廟,對於環保單位在金紙,焚香,鞭炮等信仰活動上的干擾,發出了不平之鳴。癥結在於,宮廟認爲自身已改善金香的污染,減香爐,環保金紙,都是具體適應時代的措施,但環保單位仍不時在媒體上誇大宮廟製造污染,並不時稽查干擾,所以串連發起了一場反污名,護民俗的示威行動。

一時間,環保戰爭從產業延燒至文化。環保與文化間,是不是隻有「是非題」可以勾選,而無平衡兩造的可能?爲環保而消滅民俗,或爲民俗而犧牲環保?大陸宗教團體瘋環保,又能帶給臺灣宮廟什麼正面的啓示?

將佛道兩教的思想還原,不難找出「與自然共生」的原始教義,衆生平等,道法自然,臺灣的主流信仰可說本來就是「環保教」,那麼,需不需要爲了儀式而製造污染?從另一面來說,宮廟所製造的污染,遠小於工業污染或汽機車的碳排放,環保單位在文化領域上的管理,宜緩不宜急,莫成爲偏執的環保大神。

「禁止某一件事,並不代表解決問題」,一個臺灣民間文創設計團隊,站出來試圖平衡環保與文化的齟齬,並以實際行動設計出「環保天燈」求取折衷,以減少天燈製造出來每次17噸的垃圾,又能延續這個國際知名的宗教慶典。這個例子就是一盞明燈,可讓環保當局思考,能否透過與文創產業的合作,輔導金香業者創造新產業,改良舊習俗,又能減少污染。

環保,產業,文化之間,沒有孰輕孰重的問題,必然要從中求取平衡,讓各自健康發展。

(作者爲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