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壓根沒想討好年輕人
沒事,他們會老的。
前兩天,茅臺聯名德芙推出了“茅小凌酒心巧克力”,據說一上架就被秒光了。
斷貨之後,一些商家又把價格打上去了,部分提價超過200%。斯基不知道誰在搶,因爲朋友圈裡沒人曬。
第二天,飛豬平臺上架一款茅臺酒店“醬香大牀房”產品,又賣完了。
自從醬香拿鐵走紅之後,大夥覺得誰搭上茅臺,銷量都得起飛。
買的人圖的是醬香味,賣的人好的是韭菜味,各取所需,倒也都樂樂呵呵的。
不過,想混茅臺圈的,有一條原則斯基希望大夥反覆誦記、常讀常新:
要說茅臺這一波操作裡,斯基只相信醬香拿鐵是真實的流量。至於酒心巧克力是誰在搶,只有茅臺心裡清楚。
醬香大牀房就更甭提了,說不定是幾方搭臺唱的一場戲,認真咱就輸了。
有人說:
這話有點太瞧得起年輕人了,現在的年輕人連丈母孃的面子都不給,怎麼可能給一滴茅臺面子?
當然,關鍵是年輕人給不起。
現在有點誠意討好年輕人的牌子,都哭着喊着要把價格打下來,哪像茅臺跟誰聯名都要把價格打上去。
成功討好年輕人的當然有瑞幸。
要不然人家當年都被做空機構打趴下了,現在怎麼還能開上一萬家店,在門店數量上幹翻全球咖啡霸主星爸爸?
要說醬香拿鐵,年輕人是賣茅臺面子,不如說是賣瑞幸的面子。
大夥或許覺得多多少少薅了瑞幸這麼多年的羊毛,這時候不得回饋它一下?
要不然,最早出圈的茅臺冰淇淋怎麼一天賣不了一個億呢?
在年輕人心裡有幾斤幾兩,茅臺心裡應該是有數的。
人家和年輕人打交道的姿勢,大概從頭到尾都主打一個:
現在年輕人對物質慾望真的沒有下限,一會兒迷上十元店,一會兒愛上臨期食品,一會兒搞特種兵旅遊。
他們的人生格言:
要真跟年輕人打成一片,茅臺就不好甩出一副“你高攀不起”的臉子了,容易人設拉胯。
在年輕人和權貴之間選其一的話,茅臺指定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
年輕人再挺瑞幸,也就只能創造1天收入一個億的奇蹟;但茅臺不討好年輕人,一天也能穩穩當當地賺上兩個億。
茅臺在這一點上對自己是有清晰認知的。
它偶爾調戲一把年輕人賺點聲浪和流量,但絕不會把自己玩成年輕人圈子裡的料酒。
要是真的迷信自己是那一滴“點石成金”的料酒,人家早就跑去和恆大、融創、碧桂園玩了。
只要在水泥堆裡滴上一滴,打上“茅房”的名號,茅臺就能讓房子再漲一漲,一秒去庫存。
這一幕,光是想一想就能看到金山銀山了。
好在茅臺聰明又心善,懂得見好就收,剛把年輕人的興致給挑逗起來,就很及時地站出來說:
那茅臺之前搞那些事是爲啥捏?難道就是有錢沒地方燒,拿出來逗年輕人玩兒?
斯基覺得不是,咱能想到的是,茅臺恐怕是想推廣它的“i茅臺”。
而“i茅臺”想動刀子的地方是它的經銷體系。
“i茅臺”說白了就是線上賣茅臺,防止中間商賺差價。加上普通人買茅臺根本買不到,這平臺整得又有點像買房搖號。
現在這麼玩的牌子多了去了,但每一個這麼玩的牌子都要經歷一次艱難的“削藩”。
很多牌子“削藩”都跟幹架似的,更何況是茅臺。
茅臺的經銷商圈子放到全球來看,都是很神秘的存在。
據說,茅臺的經銷商大會可以跟世界名車展PK一下。
削藩也不是從“i茅臺”開始的。茅臺很多個老大上臺燒的一把火就是削藩,只是打着不同的名目而已。
有些老大搞直營店,有些老大搞數字化。
斯基的朋友李二狗說,新人上位,蛋糕不得收回來重新切一切?
只是被豺狼吃到嘴裡的蛋糕,是很難再吐出來的。
除了菸酒公司,茅臺的經銷商很多都是手眼通天、非富即貴的傢伙。
別看茅臺在咱們面前是一副高攀不起的模樣,人家也有不敢惹的對手盤。
2008年,有貴人在北京花1000萬註冊了一家商貿公司,它以“會員專用酒”爲名運營一個茅臺買斷品牌。
茅臺每年提供80噸該品牌酒,這酒還不是普通飛天茅臺。
80噸是什麼概念?茅臺給普通專賣店經銷商每年供貨量爲2噸至5噸,給北京糖業菸酒這樣的股東經銷商供貨是20噸。
當年,這種酒每瓶進價爲1000元,賣給終端至少3700元,一瓶賺2700元。
這種酒一瓶500ml,一箱6瓶,333箱大概是一噸。一瓶賺2700塊,一年80噸可以賺毛利4.32億。
像這種店只要茅臺願意供貨,它就不愁賣,用五六號員工就能拿下神秘的優質客戶。
也談不上什麼營銷成本,基本上毛利4.32億,淨利就能在4個億以上。
有一個暴利傳說:
也就是說,如果有人脈在手,茅臺一年給供1噸酒,那就相當於白拿100萬,5噸酒就是1000萬。
這玩意兒聽起來比送一套房還穩當,畢竟是一門合法的生意。
但茅臺酒主打一個稀缺資源,到了2022年,一年產量也就5.68萬噸。
算一算,哪怕沒有80噸的大戶,每家經銷商供2噸,也就夠供不到3萬家經銷商。
別看普通人拿1000萬都不一定能拿到經銷商資格,但有些人拿指標就跟搞批發似的,一拿就是幾個。
像落馬的王曉光,一出手就能拿下4個指標,這都沒算上其他亂七八糟的名義單位。
斯基估摸着,這還不一定是茅臺供的最大的爺。
3萬個名額都不到,要滿足大部分非富即貴的人的胃口,茅臺明顯是擺不平的。
好在這個圈子也在更新,茅臺只要滿足當下的一批紅人就行。
然而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想回收老經銷商手裡的指標再重新分配,可不容易。
2012年,茅臺就想一年籌建110家直營店,籌建搞了幾個月,底氣是越來越不足。到了後期,對外口徑就變了:
當時有人就說:
所以別看茅臺當個大BOSS挺風光,在經銷商面前,都不如董小姐來得氣場大。
再看看前任們的下場,這個位子是真的燙屁股。
這幾年坐這個位子的人,也是換得越來越頻繁,要想安全地從這個位子上離開,就得懂得照顧好每一方的情緒。
要讓想拿新指標的人看到他在做事,也要讓老經銷商看着放心,他做的這點事掀不起大風大浪。
“i茅臺”好像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來源:老斯基財經(ID:laosijicj)作者:魔鬼斯基
轉載請註明來源及作者 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