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探索臺以合作商機 貿協說明會畫經營策略

外貿協會市場拓展處邱揮立處長表示,臺灣與以色列雖然都是小國,但經濟表現在世界上均佔一席之地。以色列以新創活力聞名全球,有「新矽谷」之稱,在納斯達克掛牌的公司數目僅次於美國及大陸;而臺灣是亞洲科技重鎮,積體電路、資通訊、精密機械、電子零組件等製造產業能量豐沛,「有人說以色列擅長0到1,臺灣擅長1到many」,代表兩國未來的無限合作可能。貿協在2019年2月設立特拉維夫臺灣貿易暨創新中心,目的就是媒合以色列的創新科技及臺灣的製造能量。

駐臺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柯思畢代表指出,臺灣和以色列所處的環境十分類似,都是小國,缺乏天然資源,但透過人們的努力都已成爲經貿大國。臺以兩國產業具互補性,所以不是競爭而是合作。疫情期間,臺以經貿往來仍然密切,2021年臺以雙邊貿易金額成長30%,足以顯示兩國的合作呈現熱絡景況。

以色駐臺北以色列經濟貿易處杜亞維處長認爲,以色列是高度開發國家,經濟穩定,人才豐沛,已有13位諾貝爾獎得主,在高科技發展方面表現傑出。由於以色列的科技朝人類需要發展,種類繁多,如農業、醫藥、電腦及自駕車等領域都有卓越的成果,出口品項從橘子到高科技產品都有,所以臺以兩國合作項目很多。

以色列商業總會亞太區策略合作商務官Mr. Or Nehushtan指出,以色列的經濟及工業發展突飛猛進,已成爲中東最先進的國家,特別是繼矽谷之後全球第二大創投資金彙集的地區,2021年新創公司達5500家,創投公司達4248家,投資於科技公司的資金達620.86億美元。Mr. Nehushtan認爲,臺以合作可以鎖定在先進的科技產業,包括醫藥、國土安全、光電、電子、醫療診斷、生物科技、資通訊、物聯網及網路等。此外,該商會擁有5000家的企業和組織會員,未來可擔任平臺角色協助臺以業者,推動兩國合作。

臺灣以色列商業文化促進會徐季麟理事長,也擔任正凌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與以色列有多年的技術研發合作,在分享經營以色列市場的經驗時表示,以色列創新及研發全球第一,吸引300家全球知名跨國企業,包括Google、Facebook、Intel、Cisco、IBM、Microsoft等在以色列設立研發中心或生產基地。臺灣因擁有高科技製造產業、優質的工程師、完整的供應鏈、華文及亞洲人脈網路、注重智慧財產權的可靠經商態度而受到以色列青睞。

藍濤亞洲有限公司黃齊元總裁表示,臺灣過去不了解以色列新創產業,近年來因加強交流而大有改善。臺以兩國皆有強大的創新DNA,在科技領域各有優勢,以色列擅長軟體,臺灣則擅長硬體,臺灣可以成爲以色列新創企業的製造夥伴,未來應加強新創產業合作,創造互惠雙贏。

艾德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溫峻瑜董事長認爲,該公司是Intel投資的以色列自動駕駛系統大廠Mobileye在臺灣成立的公司,Mobileye先進的自駕與防撞預警系統,可以爲臺灣的汽車製造產業提升技術水準,併爲交通服務業者改善服務品質。他指出,Mobileye提供的車輛防撞系統已大幅降低臺灣巴士、貨車及砂石車等大型車輛在轉彎時撞傷路人的憾事。貿協指出,以色列人口僅920萬人,惟其經濟發展程度高,科技先進,高國民所得及消費能力,使其成爲臺灣重要的經貿夥伴。此外,猶太商人精明幹練自古聞名,在歐美已建立綿密商業網絡,我國業者若能與以色列業者合作,將有助於全球化之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