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互聯網反應,都是用戶責任的增強劑
據 SWPS 大學的研究人員稱,某些信息可以促使互聯網用戶在面對網絡欺凌時採取行動,儘管互聯網上的責任分散與直接接觸時的情況類似。
來自弗羅茨瓦夫 SWPS 大學心理學系、新技術領域的心理學家 Jakub Kuś 博士和 SWPS 大學的博士候選人 Agata Kocimska-Bortnowska 在《波蘭心理公報》雜誌上發表了題爲《將社會影響技術作爲減少互聯網責任分散的工具》的文章,公佈了他們的研究結果。
責任分散這一現象表現爲,觀察到關鍵事件(比如車禍或襲擊)的人越多,其中任何一人幫助受害者的可能性就越小,因爲採取行動的個人責任在所有觀察者之間“分散”了。這一理論已在許多實際條件下進行的研究中得到證實。
在數字環境迅猛發展的時代,研究人員決定調查推卸責任的問題是否也存在於互聯網上,是什麼導致了這種現象,以及可以採取什麼措施來儘量減少這種現象。
我們上網的時間不斷增加。隨着日常活動,與網絡欺凌相關的諸如騷擾、嘲笑或仇恨言論等負面現象,也蔓延到了那裡。儘管許多互聯網用戶經常目睹此類事件,但他們很少決定干預、爲受害者辯護或提醒平臺管理員。
雅庫布·庫什博士和阿加塔·科奇姆斯卡-博爾特諾夫斯卡進行了一項研究,以觀察模擬社交媒體平臺的用戶對人爲引發的危機情況會如何反應。他們認爲,如果互聯網用戶知曉自己是危機情況的唯一目擊者,那麼責任的擴散程度將會降低。
他們研究的第二個方面涉及運用一種社會影響技術,即在網絡攻擊“受害者”發出的求助請求裡添加一句有說服力的話:“每一個反應都會有幫助。”其想法是檢查危機情況的觀察者何時會決定提供幫助,以及如何有效地鼓勵他們這樣做。
“所獲得的結果將有助於更深入地理解互聯網上責任擴散過程的動態,以及如何減少這種擴散。鑑於在這一主題上的知識存在巨大差距,這一點尤爲重要,這是當下與網絡空間相關的最爲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庫什博士強調道。
這項有 168 名參與者的研究於 2023 年 4 月至 6 月在網絡上展開。參與者被要求測試一個新的社交網絡原型的功能,該原型實則由研究人員準備。他們還被鼓勵通過一個特殊按鈕來報告奇怪和具有攻擊性的行爲及帖子。
在瀏覽該門戶網站時,參與者碰到了由機器人生成且發佈在其他用戶個人資料上的攻擊性評論。
閱讀完評論後,部分參與者看到被攻擊用戶的個人資料中顯示了一條求助請求:“我對付不了這個人,他一直在侮辱我。我真的請求你們幫忙,只需點擊他帖子下方的‘舉報’按鈕。
在第二種情形下,參與者看到了求助請求,其末尾還補充了一句話:“每一個反應都會有幫助,”這體現了社會影響技術的運用(最初由羅伯特·恰爾迪尼和大衛·施羅德在爲慈善機構募捐的“每一分錢都有幫助”這一變體中進行了研究)。
此外,一些參與者得知這些評論也被其他用戶注意到了(比如“已被查看 42 次”),而另外一些參與者則被引導覺得自己是唯一注意到危機情況的人。每個帖子還帶有查看次數的註釋。然而,受訪者不知道其他用戶點擊“舉報”按鈕的次數。
結果顯示,運用恰當的社會影響技術能夠說服用戶在危機情形下做出反應。此外,該研究證實,責任擴散現象在互聯網上的發生方式與在現實生活中類似。
那些認爲針對另一名用戶的攻擊性評論被許多其他互聯網用戶展示的受訪者,反應更少,低於那些被告知該評論僅展示一次的受訪者。這證實了責任擴散理論,依此理論,危機事件的觀察者數量越多,他們中任何一人承擔個人責任並採取特定行動(例如向受害者提供幫助或支持)的可能性就越小。
該研究還證實了所提出的社會影響技術的有效性,但令人驚訝的是,只有評論被查看一次時,它纔有效。當查看次數更多時,使用額外的短語效果並不顯著。無論是否使用這種社會影響技術,“報告”按鈕的點擊次數幾乎相同。這一結果可能表明,責任擴散比“每一個反應都有幫助”的技術更佔上風,讓參與者承擔的責任大幅減少。
“發現互聯網是反社會行爲的便利空間,這並不令人大驚小怪。我們的結果有助於理解互聯網噴子和仇恨者爲何如此容易得逞。賦予匿名性的互聯網空間使得攻擊幾乎不受懲罰,”庫什博士評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