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不惜代價遏制中國 歐媒:美方最終只會是兩敗俱傷的慘勝

美中經濟戰將會釀成一場新冷戰,所有人都會更加接近一場軍事衝突,美國最多隻會獲得猶如敗戰般的慘勝。(圖/Shutterstock)

在美國展開對中國的戰略競爭愈發激烈的情勢下,不惜得罪許多歐洲盟友。德媒認爲,美國此舉雖以國家安全爲名,但實際上只是爲了多維繫幾年的全球經濟主導權,這場美中經濟戰將會釀成一場新冷戰,所有人都會更加接近一場軍事衝突,美國最多隻會獲得猶如敗戰般的慘勝。

《德國之聲》引述《商報》評論指出,爲了孤立中國,美國不惜得罪歐洲盟友, 美國在經濟問題上自私,歐洲必須認清這一現實,就算是拜登的繼任者,也依然會走上這條經濟封閉路線。

評論說,美國政府現在沒有理由放棄貿易保護主義。在覈心技術、可再生能源領域,美國想要佔據主導地位,不再想讓中國搶先。因此,華盛頓出臺了數以億計的補貼及投資計劃,優先照顧本國廠商,美國國會兩黨都堅定不移地尋求降低對中國經濟的依賴。

奧地利《標準報》則刊出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高伯格(Pinelopi Koujianou Goldberg)的評論稱,對中國的制裁很有可能迫使中國領導人採取更具攻擊性的政策,最終對美國會得不償失。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曾經發表令人清醒的言論說,全球最大經濟體如果只是依靠科技創新並不足以打敗對手。這樣的表態是在暗示,美國必須動用一切手段來遏制對手,儘可能多地給對手製造經濟方面的麻煩。它相當於承認,美國如果只是增強自身競爭力,很可能只會獲得有限的成果。

作者指出,國家安全本就很難界定,任何商品其實都可以算作軍民兩用,軍人要吃飯,難道今後向中國出口食品也要嚴格限制?至於美國近期力推只和志同道合國家做生意的「友岸外包」概念,作者指出,歷史已一再證實,今天的朋友不一定是明天的朋友。「事實上,美國針對中國的一系列措施並不主要是爲了維護國家安全,而是爲了爭奪經濟主導權。假如這一趨勢延續下去,那麼中國在過去30年取得的令人矚目的進步,就真的有可能讓中國成爲全球最主要經濟體。但是,認爲全球經濟繁榮只是零和博弈的想法是錯誤的,中國崛起並不一定意味着美國就要衰落。」

文章進一步分析稱,美國遏制中國的措施不一定能得到盟友的認同,而且經濟界總有辦法繞過各種制裁,出口管制也無法阻止中國自主研發科技。美國犧牲雙方長期的經濟合作關係,換來的不過是多維持幾年經濟主導地位而已。但卻會壞讓全球複雜的產業鏈,造成物價上漲,還會阻礙科技進步,在氣候保護等重要領域的合作也會受到影響。

文章認爲,美國以及其他一些高度發達國家似乎忘記了過去30年間從中國獲益頗豐,這一進程當然不完美:外資企業並沒得到自己所期待的市場準入權,中國商品帶來的激烈競爭則讓美國勞動者、某些地區付出了高昂代價。面對中國加入全球貿易體系,美國各級政府從未對利益受損者提供足夠補償。但是,試圖通過阻止中國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來「掐死」中國經濟,並不能解決上述問題。

文章最後表示,希望不久前的習拜會放出的和解信號能結出果實,美中兩國曾經克服迥異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實現了和平共存與共同繁榮。面對經濟戰,美國至多隻能取得一場猶如戰敗的慘勝。而在最糟糕的情況下,經濟戰會釀成新冷戰,讓我們大家都更加接近一場軍事衝突。這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