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務長耶倫:不會讓便宜的中國產品擾亂美國汽車業

【智車派新聞】美國汽車業高管擔心,中國的電動汽車將對美國汽車業的生存構成威脅。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迅速崛起意味着它不僅滿足了國內的需求,還將向國外供應低成本的電動汽車。爲了解決這個問題以及其他許多貿易問題,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上週來訪北京,向中國同行表示“你們生產的東西太多了!”

據外媒報道,耶倫上週在中國進行了爲期四天的訪問,討論北京的工業產能過剩問題及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根據非官方機構統計,去年在歐盟銷售的約30萬輛電動汽車中,有近20%是中國製造的。此外,比亞迪等中國汽車製造商也在尋求進軍拉美電動汽車市場。這在美國根本不可能發生,耶倫表示。耶倫提到了本世紀(參數丨圖片)初的“中國衝擊”,當時中國的進口摧毀了約200萬個美國工作崗位。

耶倫對美髮表講話稱,我向中國高級官員表達了這樣的擔憂:中國經濟的一些特點對美國和全球的負面溢出效應越來越大。我尤其擔心中國長期存在的宏觀經濟失衡——即家庭消費疲軟和企業過度投資,而政府對特定工業部門的大規模支持又加劇了這種失衡——將如何給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工人和企業帶來巨大風險。

現在,我們看到中國產業政策對一些“新興”產業的投資正在增加。其中包括電動汽車、鋰離子電池和太陽能。中國現在的規模太大了,世界其他國家根本無法消化這一巨大的產能。中國今天採取的行動可以改變世界價格。當全球市場充斥着人爲製造的廉價中國產品時,美國和其他外國公司的生存能力就會受到質疑。

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巴黎與來自比亞迪、吉利、CATL等十多家中國企業的高管舉行的圓桌會議上回應了上述一些擔憂。王文濤說,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依靠“持續的技術創新”和“充分的市場競爭”實現快速發展,而不是僅靠補貼來獲得競爭優勢。中國電動汽車行業正在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擁抱“綠色低碳轉型”。

王文濤強調了中國政府在“維護企業合法權益”方面對企業的積極支持。對於汽車行業來說,這可能是正確的。但外媒表示,然而中國電動汽車的崛起卻與中國重新投資燃煤電廠的做法相矛盾。去年,中國每週批准兩座煤電廠。

總之,耶倫暫時沒有威脅要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額外關稅,但也不排除這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