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代表團釐清的訊息
(圖/總統府提供)
美國總統拜登指派跨黨派資深代表團訪問臺灣,傳達美方長久以來支持和平與穩定的訊息。在正面歡迎美方善意與支持之餘,執政當局不宜片面、過度解讀,甚至作爲大內宣,因爲口頭支持不會轉變臺海安全結構,美國採取一貫的兩面手法,拉攏中共在化解烏克蘭危機中扮演重要角色,仍是美國外交努力的重點。
由美國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率領的訪問團於1日抵達臺灣。穆倫在拜會蔡英文總統時也重申,「美國將繼續反對任何片面改變現狀的行爲,也持續支持,以符合臺灣人民意願和最佳利益的方式,和平解決兩岸議題。」他希望能透過本次訪團的拜會,向蔡英文和臺灣的人民再次保證,也向區域的盟友和夥伴傳達美國堅定維持承諾。
拜登在最敏感時刻派遣高層代表團訪問臺灣除了具有穩定局勢作用外,也顯現美國外交手段更趨成熟,美國堅若磐石的承諾仍在「一中架構」之下,並未提升、突破雙邊實質關係,避免在臺灣問題上挑釁中共;同時達到與兩岸同步進行危機處理的目標,防止烏克蘭危機效應擴散,導致兩岸誤判形勢,引發軍事衝突。
即使美國代表團發揮多重作用,但並無法改變兩岸安全形勢。訪問團中的前國防部政策次長傅洛依是美中軍事戰略專家,雖然與拜登政府的第一任國防部長職位擦身而過,仍是下任部長熱門人選。她多次發表專文表示,因應中共及俄羅斯的軍事挑戰、威脅,美軍從戰爭概念、訓練、科技取得、人才管理到海外軍事態勢都必須有根本改變,但所謂的軍事轉向亞洲顯然仍不到位。
傅洛依認爲,美國軍事正處於「拐點」,除非有重大變革,將無法威懾及擊敗中共的侵略。但事實上,拜登政府對於如何因應臺海潛在危機並未準備就緒,單是最重要「國家安全戰略」、「國防戰略」報告從去年底開始一延再延,現在可能又因烏克蘭危機必須延後修正。
因此,穆倫等人的到訪及傳達的訊息固然令人鼓舞,但如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規模與軍力無法提升,採取更清晰的戰略,更堅定的政治意志,以及擴大美臺軍事合作與建立聯合作戰能力,美臺面對的軍事威脅並未化解。
美國代表團釐清了所謂「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是正常、合理的反應,絕非蔡英文政府的「烏克蘭與臺灣的局勢本質不同」及「認知作戰」,或是行政院長蘇貞昌聲稱把烏克蘭比擬爲臺灣是「不倫不類」就能掩飾,否則拜登不必大費周章,在最重要時間派遣高層代表團訪臺;《紐約時報》也不會以〈「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俄烏局勢帶給臺灣人的啓示〉爲題,大幅報導臺灣人的心聲。
美國代表團的首要目標在促進美國利益,但也確實傳達了拜登政府的正面訊息。更令人肯定的是,美國代表團決定會見臺灣在野黨領袖,聽取不同、多元的聲音與意見,民進黨政府不再壟斷對外關係的話語權,對美臺全方位開展關係具有重大意義,也是美方成功外交出擊的良好範例。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