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爲什麼不再登月?當年,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究竟看到了什麼?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爲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Karma

編輯|t

引言

“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整個人類的一大步!”美國著名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在54年前所說的這句話,被全世界人民廣爲所知。當時的他離開了阿波羅11號登月艙,成功踏上了月球。

(阿姆斯特朗登陸月球)

也正如阿姆斯特朗所言,美國阿波羅計劃的順利實施,代表着人類有能力在其他星球上着陸,其背後的重大意義更是難以用簡單的語言來描繪。

只不過,在阿波羅登月計劃之後,人類就再也沒能登上月球,這背後又有着什麼原因?

一、有關阿姆斯特朗的傳言

有人認爲,美國之所以不再次進行登月,是因爲阿姆斯特朗在月球看到了一些“特殊的東西”,甚至與外星物體發生了第3類接觸。

(美國登月實拍)

在阿波羅11號進行登月的過程中,美國人對全程都進行了直播,全球超過6億人共同收看了這次直播,見證了人類歷史性的一刻。

然而,當時的信號卻出現了4分30秒左右的斷缺;在信號中斷之前,阿姆斯特朗正在進行登月演講,語氣平緩,鎮定自若;顯然經過了多次排練。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阿姆斯特朗的語氣卻在信號中斷之前發生了明顯的轉變,並且他提到了一句

(月球上真的有外星人嗎)

“我們是爲和平而來。”

在空無一人的月球上,阿姆斯特朗的這句明顯不存在於演講稿之中的話,究竟是對着誰說的?

而且在信號迴流之後,阿姆斯特朗的整體語氣也變得不再那麼鎮定,似乎是被什麼東西所震懾到了。在返回地球之後,阿姆斯特朗的神態也顯得非常疲倦,幾乎沒有展露出自己對登月成功的喜悅之情。

(登月三人組)

這一系列現象也讓很多人認爲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見到了外形的物體,有人甚至聲稱自己截獲到了直播斷流4分30秒的無線電內容,在無線電中,阿姆斯特朗向休斯敦地臺說:

“天吶,這東西實在是太大了!”

這條信息被曝光到網絡上之後,越來越多的人都相信,阿姆斯特朗在當時的確與外星生命產生了第三類接觸,而所謂的直播斷流,就是美國人在與外星生命進行談判。

(神秘的第三類接觸)

當然,這類說法還沒有被任何官方證實過,而且這類言辭的故事性太高,基本沒有什麼參考價值。那位宣稱自己截獲了直播斷流語音的網友,也不過只是一個無名氏而已。

美國航天局官方早就對外解釋過:當時的直播之所以會斷流,是因爲地緣之間的距離太遠,導致信號流產生了波動和混亂,根本就不是什麼“第三類接觸”的應急措施。

阿姆斯特朗在去世之前從未提起過自己在月球上見過外星物體,同時對網上的傳言和輿論也沒有做出過迴應。所以我們基本可以將此類說法認定爲陰謀論和博眼球,不值得我們進行過多的關注。

(阿姆斯特朗登月腳印)

如果不是外星人阻撓人類登月,爲什麼美國和其他航天大國在後續的幾十年中都沒有再進行過登月的嘗試呢?難道人類的技術還會倒退不成?

二、登月的目的

首先我們來明確一下美國人進行登月計劃的目的所在。

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格局迎來重新洗牌,美國和蘇聯成爲時代中唯二的兩個超級大國。然而,美蘇兩國的意識形態卻完全對立,政治敵對氣息濃厚;在戰後反戰情緒濃厚的環境當中無法開戰的兩國,只能在科技、體育、文化等領域進行冷戰。

(美蘇冷戰)

能夠讓人類擺脫地吸引力的束縛,探索宇宙奧秘的航天事業,自然而然的就成爲了冷戰當中的重要戰場之一。

美國的第35任總統肯尼迪,在正式進入白宮之前就對全體選民作出了承諾:要在太空探索領域全方位的超過蘇聯。

然而,蘇聯人很快就打了肯尼迪的臉。他們在1961年4月12日,將東方1號飛船送上了太空,而宇航員加加林則成爲了人類歷史上第1個真正進入太空的人。

(蘇聯宇航員加加林)

至此,美國人在太空探索當中就處於全面的落後了,大量美國議員找到肯尼迪,認爲應該加緊美國在太空領域方面的投入,儘快追趕蘇聯的腳步,讓美國民衆獲得自信。

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宣告了阿波羅計劃的目標,堅定的表示要在20世紀60年代結束之前將美國宇航員平安送到月球表面。

(肯尼迪宣佈阿波羅計劃)

從此我們就可以看出,美國人的太空探索之所以會在短期之內如此激進,完全就是因爲蘇聯人的刺激。如果不是蘇聯人在當時佔據航天探索領域的絕對領先,美國人是肯定不會進行登月探索的。

在肯尼迪宣佈阿波羅計劃之後,美國人立刻向世界展示了他們的決心。他們的航天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很快就追趕上了蘇聯當初的腳步,有能力將宇航員送到地球的軌道當中了。

即便遇到困難,美國人也沒有放棄登月的夢想。1967年,一艘名爲阿波羅1號的宇宙飛船,在進行測試的過程中突然起火,直接導致了三名優秀的宇航員當場死亡。

(被燒燬的阿波羅一號)

美國人對太空的狂熱已經造成了人員的傷亡,但他們並沒有停歇探索的腳步,而是在1969年正式發送阿波羅11號飛船,並且成功讓阿姆斯特朗等三名宇航員完成了登月。

在這之後,美國人就一轉攻勢,徹底超越了蘇聯人在太空領域構建起的領先。而蘇聯則在後續的發展當中後勁不足,始終沒能對美國人的成功登月進行復刻。

毫不誇張的說,美國人的航天技術在20世紀中後期完全處於一家獨大的態勢,哪怕是蘇聯也沒有與其比較的空間。沒有對手的美國太空也沒有了進一步發展的動力,所以哪怕這麼多年過去,美國人在太空當中取得的最大成就依舊是發生於50多年前的登月。

(美國登月)

換個角度來說:美國人的登月計劃從一開始就帶有着強烈的目的性——趕超蘇聯。而蘇聯在後續的競爭當中,沒有給予美國足夠的壓力,所以他們纔沒有進行二度登月或者進一步的探索。

三、登月實在太燒錢

除了在太空競賽當中成功幹倒蘇聯之外,美國人還有一個不再登月的理由——登月實在太貴了。

1960年,剛剛上任美國總統的肯尼迪找來了當時的航天局局長詹姆斯·韋伯,和他共同探討了航天推進器以及太空探索的研究計劃。當肯尼迪問及預算時,詹姆斯所給出的答案是:

(時任航天局局長的詹姆斯·韋伯)

“至少增加航天局30%的年度財政收入。”

這可不是詹姆斯獅子大開口,宇宙探索本身就是一項非常燒錢的技術,不僅在硬件上需要絕對的精良,同時還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來換取技術支持。

嚴格來說,美國人當初的登月計劃完全不得已而爲之的“打腫臉充胖子”的行爲。1969年美國的GDP總額大概在10200億美元左右,而根據NASA發言人Joshua Buck所提供的信息:美國人在阿波羅11號計劃中花費了255億美元。

(登月的成本極其高昂)

也就是說,當年的美國人將全年GDP的零頭全都用來搞登月了。除此之外,美國人還動用了整整40萬人參與到了太空計劃當中,其背後的人工成本,技術成本,更是難以用一般的價值來進行衡量。

而這還只是阿波羅11號的單一計劃成本,爲期長達10年的阿波羅計劃,則更是花費了當年美國全部科技研發經費的20%,牽扯到了2萬多家美國企業和200多家頂尖高校。阿波羅計劃的背後,幾乎是整個美國。

(直播中的登陸月球行動)

從這一系列描述當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登月計劃絕對不是什麼省油的燈,前前後後所需要的經濟成本和人力成本太過巨大,根本不是一般國家能夠鬧得起的。

而如今的美國經濟下行,幾乎失去了往日的輝煌,連財政赤字和美債危機都不能及時解決,哪裡還有心思進行第二次的載人登月呢?

四、登月無法帶來價值

在美國人成功完成了載人登月之後,“登陸月球”這件事就立刻失去了吸引力。

首先,首個登陸月球的國家已經被美國霸佔,美國人也將自己的國旗和一系列設備留在了美國,不論後續是否有國家能夠復刻他們的成功,都只能屈居第二了。

(月球最先被美國人插上旗幟)

其次,登陸月球這件事背後的象徵意義遠遠大於它的實際意義。作爲地球的衛星,月球只是一個由岩石和沙礫構成的星球,現階段的人類還根本無法對月球上可能存在的資源進行任何開採。

也就是說,登月所進行的投入並不能轉化爲經濟上的回報。登月也許可以給一個國家帶來面子上的成就感,但卻無法改變人類的實質生活。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人類對於太空的探索方向也發生了改變,我們不再追求太空探索的廣度與深度,而是開始追求起太空技術給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帶來的便利。

(發射中的火箭)

用最簡單的例子來說:人類在上個世紀搞出的旅行者探測儀已經飛出了太陽系,與地球有着幾億公里的距離,但旅行者探測儀並沒有給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帶來任何生活上的改變。

然而,人類在21世紀弄出的各種近地衛星卻實實在在的影響了我們的生活:馬斯克的星鏈技術給美國財政帶來了大把的收益;我國的北斗衛星也成功讓我們擺脫了美國GPS的封鎖,華爲衛星電話更是能夠讓我們在陷入絕境之時向外界進行求援。

(中國的北斗衛星CG模擬圖)

最後,我們對於月球的探索其實已經達到了一個瓶頸,不管是否有第二批人類登月,這個現狀也不會在短期之內發生任何改變。

在我國的嫦娥系列宇宙飛船的探索之下,月球早就已經不再像之前那麼神秘,月岩和月壤也已經成功出現在了地球上供研究人員們研究。我們目前所能對月球進行的探索也就到此爲止,沒辦法向前繼續開展了。

總結來說:我們對於太空的探索已經從“表象主義”演化爲了“實用主義”。登月這種無法給人類帶來既得利益的太空探索行爲,理應被時代放棄。

(我國的“嫦娥”登月成功)

但是,新一輪的太空探索競賽似乎已經悄然到來。爲了重新宣告美國在航天領域的霸主地位,美國前任總統特朗普批准了阿爾忒彌斯計劃,決心要在2024年前將美國宇航員再次送往月球。

阿爾忒彌斯計劃也被人稱之爲重返月球計劃,2022年,獵戶座號飛船完成了繞月飛行任務,重返月球計劃也進行的如火如荼。

人類的探索是沒有止境的,廣袤的太空就是我們人類最天然也最直觀的舞臺。希望我們能夠在未來繼續發展宇宙探索事業,不僅要攻克月球,同時還要讓全人類從太空事業中獲利,在太空中譜寫地球的輝煌。

(人類的征程是浩瀚的星河)

更希望我國航天事業能夠進一步發展,在後續的探索當中與美國掰一掰手腕,爭取實現航空領域的趕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