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之音分析報導》「四方」聯合軍演劍指北京 分析指:中俄伊巴「新四方」已現雛形(林森)

圖爲中方軍艦編隊。(中新社)

美日印澳四國在關島海岸附近舉行海上聯合軍演,此舉被普遍認爲旨在顯示美國有意利用四國機制聯合對抗中國。與此同時,有分析人士認爲,阿富汗危機爆發之後,一個由北京和莫斯科主導的「新四方」機制或正在成型。

美國主導的「四方安全對話機制」(Quad)四國,於8月26日至29日舉行了2021年度馬拉巴爾聯合海上軍事演習。美國軍方表示,此次聯合軍演展示了志同道合的國家致力於維護以規則爲基礎的海洋秩序的努力。

美國軍方的這一說法,通常被輿論界認爲是美日印澳四國將採取聯合行動,共同應對中國在該地區的安全威脅。美日印澳四國經常在印太地區聯合行動,爲共同維護地區安全與穩定、遏制邪惡勢力營造了一個合作機制。

印度媒體的報導稱,印度、美國、澳大利亞和日本週四(8月26日)在關島海岸開始舉行「高壓」(high-voltage)馬拉巴爾海軍演習,「時機正值全球日益關注中國日益增強的印度-太平洋地區軍事力量之際」。

自從「四方」機制建立以來,印度一直被許多分析人士視爲是四個國家中最沉默和低調的成員國;而印度方面似乎對此次四國聯合海上軍演表現得有些高調。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高級國際防務研究員何天睦(Timothy R. Heath)博士對此分析說,印度參加今年的馬拉巴爾演習,有數艘印度軍艦參加,這表明四國機制成員國之間有更密切合作的趨勢。

「自從中印邊境發生致命衝突以來,新德里已表示更願意與四方對話成員國合作,以阻止中國進一步的侵略舉動,」何天睦說。

中俄伊巴「新四方」機制或在形成

印度國防問題研究專家拉吉耶夫•阿加瓦爾(Rajeev Agarwal)日前提出一個觀點認爲,在阿富汗危機局勢爆發之後,印度必須對一個可能由中國和俄羅斯主導的「新四方」(new Quad)聯盟的形成感到擔憂。

阿加瓦爾8月22日在《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撰文說,阿富汗被敵對的巴基斯坦、好戰的中國和不確定的伊朗包圍着,印度必須對事態的發展保持警惕。俄羅斯由於與印度有着悠久而傳統的關係,以及軍事和外交方面的善意,可以算作是其可靠的盟友。

「然而,不要忘記的是,俄羅斯今年3月份以及最近在8月份,兩次都沒有同意讓印度參與阿富汗和談,」他寫道。

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軍事分析師認爲,鑑於目前阿富汗局勢的最新發展,以及中俄兩個大國在該地區的地緣政治關係,印度分析師所言的「新四方」格局不是沒有可能。

理查德•魏茨 (Richard Weitz)博士是華盛頓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的政治軍事分析中心主任。

魏茨對美國之音表示,俄羅斯和中國一直在包括阿富汗在內的許多問題上不斷地深化合作,最近的一週時間裡,俄羅斯總統普京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此問題進行了電話交談。德黑蘭也渴望在阿富汗問題上與北京和莫斯科合作。

魏茨認爲,「新四方」的形成,某種程度上說已經初露端倪。他分析說,雖然巴基斯坦與中國的關係很好,但伊斯蘭堡與莫斯科的關係卻很糟糕。巴基斯坦在20世紀80年代,在支持反蘇抵抗力量方面發揮了主導作用;而在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分析人士則稱巴基斯坦是一個失敗的國家,擔心其核武器可能落入穆斯林恐怖分子的控制之下。

「但在過去幾年中,俄巴雙邊關係有所改善:它們甚至舉行了幾次聯合軍事演習。因此,一個以阿富汗問題爲重點的中俄伊巴四國機制如果形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魏茨說。

也有軍事分析師告訴美國之音,中俄伊巴四國因爲相互關係的複雜和分歧,恐怕難以形成像美日印澳「四方對話」機制那樣的關係。

蘭德公司的高級軍事分析師何天睦認爲,中國、巴基斯坦、伊朗和俄羅斯四國,的確對美國和西方國傢俱有一些共同的不滿;但它們之間的分歧也很大。它們不像美國與四方機制夥伴那樣,有着共同的價值觀或者願景,即致力於民主治理和基於規則的秩序。

何天睦對美國之音說,即使中俄伊巴形成印度學者所擔心的所謂「新四方」機制,「這兩者都是非正式的集團,但是(美日印澳)四方對話(Quad)機制已經顯示出,四國政府在一系列問題上具有全面合作和軍事互通性增強的真正證據。而所謂的中俄伊巴四國(CRIP),則沒有表現出任何接近這種政府間合作的東西。」

華盛頓以「四方」機制抗中是否能奏效?

自拜登政府上臺以來,華盛頓一直希望把美日印澳「四方」機制,發展成爲一個能夠更有效地對抗中國的聯盟;不過分析人士一般對此的看法並不十分光明。另一方面,北京也一直對華盛頓的這一意圖保持警惕和針鋒相對的姿態。

在以美國爲首的四方國家在關島海岸附近啓動2021年「馬拉巴爾」聯合海上軍演之前兩天,中國軍隊於8月24日在南海南部廣東省附近以及遼寧東北部沿海、黃海和渤海進行了實彈訓練。

哈德遜研究所的軍事分析師魏茨對美國之音表示,北京近來日益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可能會使得華盛頓對抗北京的努力,更容易獲得其它國家的支持。

「因此,美國可能比以前更容易將四方機制用於針對中國;當然主要在外交和經濟領域,而不是在軍事問題上。儘管如此,四方機制可能不足以促使北京停止向四方機制成員國施加壓力,」魏茨說。

蘭德公司的軍事專家何天睦告訴美國之音,雖然四方對話機制國家確實對中國潛在的侵略性感到擔憂,但是成員國之間也存在一些分歧。每個四方成員都與中國有着廣泛的經濟聯繫,它們不想危及這些經濟關係。此外,四方成員國在一些問題上的一致程度,絕不應該過於誇大。

「例如,目前還不清楚印度願意在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問題上,願意幫助日本與中國對抗的承諾有多少;也不清楚澳大利亞在中印邊境問題上,爲印度與中國的對抗提供多少幫助,」 何天睦說。

在何天睦看來,四方對話機制不是「亞洲北約」,因爲它不是一個正式的組織,所以成員國也沒有義務按照「北約」那樣,要求當某成員國與中國發生對抗或衝突時,其它成員有義務協助保衛夥伴國家。而「四方」(Quad)機制目前仍然是一個非正式、組織鬆散的團體。

何天睦說:「四方機制最有價值的方面之一是,如果北京持續具有威脅性的話,它有可能發展成爲正式聯盟。中國必須尊重這種可能性。四方機制另一個寶貴方面是,它將成爲國際合作和努力的一箇中心,鼓勵中國考慮遵循美國所推崇的『基於規則的秩序』,而不是試圖強加一箇中國主導的秩序。」

(本文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