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熱評|嚴防“應退盡退”背景下 上市公司關聯交易掏空自身
每經評論員 王琳
近期,上市公司關聯交易問題引發關注。以庚星股份爲例,其2023年財報由於與寧夏偉中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寧夏偉中)和陝西偉天騰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陝西偉天)的大額逾期關聯交易而被審計機構出具保留意見,涉及應收賬款約1.86億元,但公司僅計提了186.5萬元預期信用減值準備。此前,庚星股份2022年財報因類似原因被出具保留意見,儘管當時公司表示將按關聯方還款計劃在2023年6月底前回收款項。
另一案例是*ST保力,其2023年財報亦被審計機構出具保留意見,並被交易所要求說明是否存在虛構交易、虛構收入和應收賬款以及關聯方資金佔用或利益輸送問題。
這種情況在A股市場並非孤立事件,如意集團之前也因關聯方應收賬款逾期問題導致連續兩年審計報告含保留意見,後續被發現存在虛構採購業務從而形成關聯方對上市公司非經營性資金佔用的現象。
這些存在問題的上市公司通常具有業績欠佳、市值較低、面臨退市風險的共性。證監會4月份新發布的《關於嚴格執行退市制度的意見》強調加大對財務造假、內控失效等問題的處罰力度,嚴重資金佔用行爲可能導致直接退市。
在當前“應退盡退”的嚴格監管環境下,雖然殼資源價值顯著降低,上市公司爲“保殼”而進行的財務造假行爲有可能減少,但同時各方也需警惕部分上市公司可能採取虛構關聯交易、利益輸送等手段掏空自身,侵害中小股東權益。
在當前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應退盡退”的監管導向旨在淨化市場環境,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利益。面對關聯交易真實性的審視挑戰,不僅監管部門需要強化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核查力度,落實嚴格的追責機制,審計機構亦須提升專業能力和獨立性,確保審計工作的嚴謹性和公正性。同時,上市公司自身更應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完善內部治理結構,透明化關聯交易決策程序,從根本上杜絕利用關聯交易操縱利潤、轉移資產的行爲。
在此背景下,對於廣大投資者而言,識別和規避潛在風險顯得尤爲重要。在評估上市公司投資價值時,不僅要關注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發展前景,更要深入瞭解其關聯交易的實質及其對公司財務狀況的影響,結合公開信息和第三方研究資料,作出理性判斷。唯有如此,才能在保障自身投資安全的同時,推動整個資本市場健康、有序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