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陸共管」下的國慶演說

(圖/本報系資料照)

賴總統的國慶演說,讓很多人鬆口氣。雖然不符合《中華民國憲法》的「兩國互不隸屬」仍在,但不可否認,這篇演說對就職演說也做出修正,有新意也算有善意。雖然,這未必全是賴總統本意,甚至反映外交夥伴的期望,但若能善加因應,仍有助改善兩岸關係。

其實,520後賴總統已多次修正就職演說立場。首先是「兩國互不隸屬」,就職演說用主權和國籍界定「兩國互不隸屬」,到6月接受時代雜誌專訪,賴總統強調他的互不隸屬和蔡、馬並無不同。此後賴總統總是將「互不隸屬」放在蔡總統「四個堅持」的架構下,也不在有外賓場合談「互不隸屬」。

其次是歷史觀,就職演說用1624年做爲臺灣全球化開端,用1996年做爲主權國家宣告,不少人稱爲臺獨史觀。6月賴總統出席黃埔百年校慶,首次提到陸官學生踏上東征北伐剿共抗戰的征途,戰功彪炳。10月5日國慶晚會,強調中華民國至今屹立113年,把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納入國家光輝歷史。

值得注意者,520以來,美方也向賴政府釋放一系列訊號。就職演說後,美國國務院不願對「互不隸屬」發表評論。1周後衆院外交委員會主席麥考爾訪臺,提醒臺灣,大陸有些紅線不能跨越。7月下旬布林肯和王毅在永珍會面、8月下旬蘇利文訪問北京,這2次會面,美國國務院對於臺海情勢看似中立的表態。這段時間,對記者提問臺海如何降溫,國務院皆答「維持一中政策、不支持臺獨」。以當前臺美關係的緊密,來自美方的期望,賴政府必須認真對待。

循此,國慶演說有兩個重要改變,也要從臺美關係理解。第一是「兩國互不隸屬」走出蔡式四個堅持的框架,和就職演說不同,新賴式「兩國互不隸屬」不談主權和國籍,雖保留模糊性,但又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在國際上代表臺灣」,似有意援引美國近年對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的重新詮釋。第二是兩岸互動,不像就職演說疾呼威權擴張的威脅,國慶演說提到國際社會期許中國大陸發揮關鍵影響力,盼望兩岸可共同因應全球挑戰,這也和拜登政府「投資、競爭、合作」的基調一致。

日前一家外媒引述美國官員說法,賴政府已向外交夥伴通報國慶演說內容,提到賴總統將批評中共打壓臺灣製造混亂。後來,這篇報導已不見這段內容,國慶演說也沒有這段批評。到底如何,不得而知。但從國慶日前,賀錦麗不願對協防颱灣表態,助理國務卿康達重申不支持臺獨,再對照國慶演說的內容,美國政府爲避免臺海爆發衝突所採取的行動,其用力之深恐怕已超過蔡政府時期,頗有回到扁政府時期「美陸共管臺獨」的感覺。

平心而論,大陸要對沒有改變的「兩國互不隸屬」繼續表達反對,又要對美國管控下臺灣方面的相向而行採取正面迴應,有一定的挑戰。但若各方都能善加運用,也許能邁向三贏的理想情境。大陸可以增加非武力方式控管臺獨的工具、臺灣可以有相對緩和的兩岸關係,美國則可在臺海和中國大陸累積互信,緩和兩強的全球競爭,進而達成拜登政府「投資、競爭、合作」的目標。

然而,就算此刻達到上述理想,終究是脆弱的平衡。一方面賴政府在黨內、立院都沒有穩定多數,一方面大陸不希望川普上臺,這些爲美國扮演平衡者創造空間。要實現中長期穩定,還要兩岸雙方有更多的善意堆疊,回到憲法和《兩岸條例》。此外,川普當選概率不低,會不會發生,又會如何衝擊兩岸關係,1個月後見真章。(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