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網站承認:美軍實力落後,揚言阻止“中國霸權”,策略有點奇葩
在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曾力推印太戰略,意圖壓制中國的崛起,但當時的美國仍處於“反恐戰爭”的泥潭之中。等到特朗普和拜登政府時期,隨着中國綜合國力的快速崛起,特別是軍事實力的強大,美國再想維持在亞洲的軍事霸權,即發現已經變得不可能。
當前,美國應對中國在亞太影響力擴大的主要策略包括兩種:一是增加美軍的軍事部署;二是利用盟友的力量。在過去三年中,美國政府成功地獲得了菲律賓更多的軍事基地,與韓國和日本建立了新的三邊情報共享機制,並與澳大利亞和英國簽訂了AUKUS協議,向澳大利亞海軍提供核動力潛艇。
美國《外交事務》認爲,所有這些努力盡管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無法改變中美在亞洲軍事實力對比的大勢。
拜登在亞洲建立所需軍事聯盟的整體進展緩慢,缺乏進入亞洲關鍵地區的軍事通道,沒有足夠多裝備精良的盟友和夥伴來維持美國的領袖地位。更糟糕的是,沒有明確的方法可以解決這些弱點。
現在美國不得不對的一個潛在現實:美國在亞洲的軍事霸權無法長期維持。
那麼,美國還有什麼辦法應對中國嗎?還真有。美國《外交事務》提出了阻止“中國霸權”的新策略,看上去非常有針對性。
一、美國放棄追求霸權地位,轉而考慮平衡戰略,否則美國將更加捉襟見肘。美刊認爲,美國當前已經缺乏軍事實力來可靠地支持其安全承諾並威懾中國。平衡方法將更具可持續性且風險更小,因爲它適用於該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而不是與之背道而馳。
在具體操作層面,美國應該首先關注該地區的主要工業強國中心--印度、日本和韓國,確保這幾個國家不受中國的控制,幫助它們發展自衛能力,更好地支持它們減少對中國經濟的依賴。
二、美國軍隊轉向控制關鍵水道,而不是與中國軍隊全面競爭。特別是馬六甲海峽以及南海和東海的部分地區,並尋求印度、日本、菲律賓和新加坡的幫助。抓住要害點,這也是美國當前更好現實的目標。
三、美國不全面與中國展開軍事競爭,而是幫助盟友加強自衛能力,分擔安全負擔,並讓美軍發揮支持作用。例如,美國已將與越南的關係提升爲“全面戰略伙伴關係”,與印度簽署了新的防務合作和聯合生產協議。但拜登的聯盟建設努力仍遠未達到支撐美國軍事主導地位所需的水平。
華盛頓可以推動盟國和夥伴從購買戰鬥機等昂貴武器,轉向購買大量相對便宜和機動的軍事資產,如無人艦艇、無人機、水雷、反艦導彈和防空系統。最重要的是,華盛頓需要向盟國和夥伴明確表示,美國的參與是有限的。
《外交事務》認爲,平衡戰略是未來幾十年保護美國在亞洲利益的唯一玩得起的可持續方式,但是這一戰略最大障礙之一是華盛頓的心態。在亞洲追求軍事主導地位的想法,在美國外交和國防政策中根深蒂固,因爲美國兩黨領導人都擔心軍事競爭中落後於北京。
現在的問題是:美國如果真的在印太轉向“平衡戰略”,真的就能阻止所謂的“中國霸權”嗎?其實這完全胡說八道。
首先,中國從來就不追求區域霸權,這將讓美國的“平衡戰略”變得無的放矢。中國從來就沒想過要控制印度、日本和韓國,何來美國“平衡”一說?而且,未來世界戰略的發展趨勢是各國戰略自主,像印度這樣的國家,依賴美國的可能性只會更小。韓國和日本發展對華關係主要訴求是基於利益考量,不可能完全聽從美國的指揮,這本身就難以實施。
其次,美國自己下場競爭都不管用,推動中國周邊國家發展軍事實力,都無法改變中國軍事實力在亞洲一枝獨秀的局面。中國從來沒有“稱霸”的戰略,但是僅僅從軍事技術競爭的角度來看,美國軍隊自己在亞洲沒有優勢,又如何幫助菲律賓、日本等國建立優勢呢?
讓菲律賓發展非對稱作戰力量,看起來似乎有合理性,但是中國從來就沒有入侵鄰國的想法,你部署再多自衛武器都不可能威懾到中國。
最後,利用“馬六甲”對中國進行戰略制衡聽起來還不錯,但是這種設想主要是基於破壞全球貿易爲前提的,這隻會進一步打擊美國的領導力。如果是這樣也行的話,解放軍控制南海航線就可以,反正是一損俱損的事。
總體而言,《外交事務》的“平衡戰略”,其實對中國並沒有針對性,只不過是美國人在戰略上認慫的一種全新解釋和說辭而已,該懂的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