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我媽節約了一輩子,卻爲各種短劇花了一萬多元”……

“沒想到我媽節約了一輩子,卻爲各種短劇花了一萬多元。”“我爸就連洗菜、吃飯、洗碗都把手機放在一邊,經常開着揚聲器看到半夜。”

有不少網友反映,自家父母悄然間迷上了微短劇,花錢充值不說,甚至連“眼睛直淌淚”也不止不休。這究竟是怎樣的魔力?

01

短劇爆火、熱度“狂飆”。

這些單集時長從幾十秒到15分鐘左右的劇集,題材五花八門,以快節奏、高密度、強衝突、多反轉著稱。霸總嬌妻、穿越復仇、贅婿逆襲、豪門恩怨、甜寵虐戀、戰神鉅富等爽點爆棚、嗨點不斷,俘獲了大批用戶。

不只有閒的老年人,忙碌的中青年羣體同樣是“被收割對象”。儘管很少有人願意承認自己沉迷於此,但只要分享出來,往往可以找到“同好者”。安靜的午夜,閃爍的屏幕,又土又上頭的微短劇“榨乾”了不少中青年人的睡眠時間。

此外,借西方面孔演繹出來的微短劇,還讓一位位“霸道總裁”和“瑪麗蘇”成功走出國門,展現出超強的吸睛與吸金能力。“都是老套路了,但我真的太投入了。”似曾相識的評論讓人感嘆,“原來全世界都吃霸總這一套”。

《2023-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微短劇市場規模已達373.9億,約是兩年前的10倍。據預測,今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500億。

一些爆款微短劇,製作成本不過幾十萬或百來萬元,拉動的營收卻達到千萬元級別。如此“潑天富貴”之下,資本紛紛入局,火是越燒越旺。

02

“智商-100,快樂+10000。”形象的觀後感,道出了眼下微短劇爆火的秘密。

碎片化的“殺時神器”。微短劇時長短小、隨時可刷,一部短劇一兩個小時即可刷完。誠如“嗑瓜子效應”指出的,人們在做某些簡單重複且能立即獲得滿足感的事情時,難以自控、容易上癮,微短劇就是便攜瓜子。

強刺激的“情緒價值”。半分鐘一個衝突、兩集即可完成復仇、五集便能走向人生巔峰、十集已數不清反轉次數……衝突強烈的劇情中,形象化演繹的正是“以前對我愛搭不理,現在讓你高攀不起”的心理期待,堪稱爲觀衆集體造夢。

定製化的“精準投放”。通過用戶的觀看習慣,藉助於強大的算法,平臺總能精準刻畫出屏幕前的“你”,再投其所好進行推送。與“信息繭房”效應類似的“短劇繭房”由此而生,其更易滿足用戶潛意識中的“期望舒適”,更難戒斷。

03

欲罷不能、難以抽身,等到恍然反應過來,多少都有“中毒”症狀。

顯而易見的是金錢投入。一個個19.9元、39.9元的充值頁面,看似不多卻架不住積少成多。更何況,某些短劇早就爲充值步步爲營。聲稱VIP全平臺暢遊,卻以小字號備註“特定劇集除外”;剛在此平臺完成付費,便又被引流到彼平臺上,“割韭菜”套路層出不窮。

花錢看劇,也要搭上時間精力。一天不過24小時,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極爲“懂你”的微短劇,往往在快速反轉的關鍵時刻留下“鉤子”,“刷到不能停”,你的時間也被其狠狠佔據。

媒介既是信息的載體,也是思維方式的載體。微短劇的有限時長,決定了它必然極盡壓縮,摒棄一切需要深入思考的內容,專攻人的爽點。非黑即白、非對即錯、非此即彼,這種“二極管”式的思維方式,也在助推着極端淺薄。

同時,爲了讓爽感更爽,前期矛盾衝突必須製造得尤其激烈。兩性、地域、貧富……都可拿來大做文章。某些衝突與劇情以及現實毫不吻合,“無名之火”讓演員都深感浮誇,但並不妨礙其收割流量。某種程度上,微短劇是另一種“毒雞湯”,看似喝得酣暢淋漓,實則是在塑造某種粗陋的擬態環境。

“所謂的爽點,就是我富你窮;或者我出身高貴,碾壓別人。對成功的理解非常蒼白單一,劇情也直白到無所顧忌的程度。”

現實生活中的稀缺情境,長篇劇作不好直給的情節,微短劇輸出得毫無心理負擔。觀衆在偏好繭房裡爽了又爽,固有印象隨之加深。難怪有論者憤憤然,這哪是簡單的“電子榨菜”“火鍋短劇”,叫“賽博毒品”也不爲過。

04

媒介是人的延伸,同樣也反作用於人。回望歷次媒介形態的改變,帶給人類的變革影響遠比最初以爲的深刻。

猶記電視普及之時,這種比廣播更全方位、高強度的感官刺激,被認爲製造了一批“沙發土豆”,同時容易誘發恐懼人際交往、缺乏溝通能力的“電視孤獨症”。

上世紀80年代,面對電視這樣的強勢媒介,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一書中認爲,因爲電視無論對頭腦還是行爲都沒有複雜要求,所以其不能分離觀衆,由此摧毀了成人與兒童之間的邊界,導致兒童思維的成人化,童年也就消失了。波茲曼本來還寄希望於電腦時代可以重新塑造成年人與兒童的防火牆。

但很顯然,互聯網時代,媒介形態在高強度、高刺激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從微信文字的碎片化閱讀,到情節低劣的有聲書小說,從五花八門的短視頻,再到異軍突起的微短劇……時間越切越碎,門檻越來越低,刺激越來越強,淺層次的媒介流行開來,也讓“大力出奇跡”成爲屢試不爽的流量密碼。

“他們取悅我們,也在馴化我們”。當“投喂”越來越低智,深度思考能力“長期賦閒”,大腦則“用進廢退”。科技學家尼古拉斯·卡爾在《淺薄》一書中,歷數人的大腦在語音時代、文字時代,以及大批量書籍報刊傳播時代的差異,並引證了大量神經生理學、文化發展史的文獻,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人的大腦是高度可塑的。在互聯網時代,我們的思維方式變得“淺薄”了——較之歷史上所有可以與之相提並論的技術,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讓人分神的內容實在是太多了。

文字失語、書寫失能、思考力弱,恐怕皆是這種“分神”帶來的副作用。

05

從野蠻生長到走向規範,是許多新興業態的必由之路,微短劇也不例外。

立足行業內部,題材高度同質化,情節脈絡千篇一律,角色形象千人一面,遲早會讓人產生審美疲勞,淪爲刺激感官的“流量垃圾”。

誠然看時很爽,但受衆本身乃至整個社會終究會冷靜下來思考,比如對被短劇搶走的時間的惋惜,對自身被短劇征服後產生的遺憾等。如果不能找到新的真正能觸動人心的秘訣,很難說用戶會停駐多久。

從外部監管來看,有關部門已將“網絡微短劇”納入備案管理,並通過持續的專項治理,到對於“含有色情低俗、血腥暴力、格調低下、審美惡俗等內容”的微短劇進行清除,從優化算法推薦、完善推流審覈機制,再到加強規劃引導、打造精品力作,傳遞出的信號再清晰不過。各平臺也應聲而動,對於違法短劇及賬號進行了嚴厲打擊。

內外部約束都在收緊,“微”而不弱、“短”而不淺、“劇”有品質,已成爲行業內部的發展共識。如今的微短劇行業,已有專業團隊紛紛入局,科班演員加盟出演,品質也在持續提升。

06

微短劇還能火多久?不管答案是多久,可以肯定的是,對注意力的爭奪不會停止,一種種形態將繼續“你方唱罷我登場”。

但習慣了碎片化、強刺激的用戶,是否能夠接受嚴肅內容、進行深度賞析,甚至是否仍然能擁有對生活本身的客觀、理性、平和的判斷力呢?這是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所有人,理當習得一份當下媒介環境的生存指南。畢竟,在注意力市場上,每個人都應當是主動的消費者,而不是被動被收割的韭菜。

來源/北京日報

編輯/廖芸卿

審籤/明芳

監製/喬虹

◈推薦閱讀◈

2024年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