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空調的古代人是如何扛過高溫的?有錢人的快樂,你想象不到

炎熱的夏季,最大的快樂莫過於待在屋裡空調開到16度,躲在被窩裡。

可是,在古代炎熱的夏天沒有空調,他們是怎樣度過炎熱的夏天呢?

在日常生活用品上下功夫

在古代,夏日炎炎,也是人們最渴望避暑的季節。

衣服最基本的作用就是禦寒遮羞,可一到夏天,這些厚重的布料便成了"累贅",需要減少覆蓋面積來紓解酷熱。

既然已進入文明社會,赤身露體顯然是不被允許的,所以古人開始在衣料和製品上想辦法,發明了各種奇巧淫技來避暑。

上至貴族,下至平民,各個階層的人們對抗酷暑都有自己的一套。

古時王公貴族尤爲講究,他們發明了一種名爲"冰絲裀"的織物。

據《樂府雜錄》記載,有一名家道中落的長安貴族,家徒四壁,只剩下一件舊冰絲裀。

一位波斯商人見狀詢問此物奇特,貴族解釋說這是冰蠶絲所織,置於屋內,可使滿室清涼。

商人十分高興,連忙花大價錢買了下來。

清代詩人李應莘也有"冰蠶吐絲絲不絕,軒妃碎織西陵雪"的詩句,從這些詩句中可以看出冰絲裀的原料正是冰蠶絲。

平民百姓家自然無法享用如皇室般奢華的冰絲裀,但他們的智慧與創造力同樣不容小覷。

面對炎炎夏日的考驗,他們發明了多種簡便有效的避暑方法。

其中,穿着由葛布或麻布製成的衣物便是其一。

這些布料輕盈透氣,能有效驅散身體的熱量,帶來一絲清涼。

除了衣物的選擇,平民百姓還充分利用了自然界中的資源。

竹子,這種隨處可見的植物,便成了他們製作涼塌和涼蓆的首選材料。

竹子的質地堅硬且具有天然的涼爽特性,經過精心加工後,可以製成各種涼爽的傢俱。

這些竹製涼塌和涼蓆不僅耐用,而且通風性能良好,能夠有效地幫助人們在炎熱的夏季保持身體的舒適。

宋代詩人陸游在其詩作中曾提到過一種名爲“湘竹牀”的竹製傢俱,並對其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湘竹,即產自湖南地區的斑竹,以其獨特的紋理和色澤而聞名。

湘竹牀不僅外觀美觀,其材質更是上乘,使得它成爲了消暑利器。

這種對湘竹的偏愛並非僅限於民間,就連皇家宮廷也對它青睞有加。

故宮博物院至今仍珍藏着一件用湘妃竹製作的靠背椅。

這件靠背椅不僅展示了湘妃竹的自然之美,更彰顯了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藝。

避暑山莊

夏日的炎熱如火而過,每個人都渴望找到一個清涼避暑的地方。

有人選擇南方的綠蔭間,有人選擇北方的涼爽山林,而在古代,最貴族化的避暑場所莫過於承德避暑山莊了。

承德避暑山莊,自然資源豐富,山水交融。

如《避暑山莊記》中所寫:“這裡有金山發脈,暖泉涌出;雲霧繚繞,石潭清澈。草木蔥蘢,風景宜人。”

這裡環境優美,春華秋實,自然景觀美輪美奐。

氣候條件也極爲宜人,熱河地區“地形高低錯落、空氣清新,風和日麗,氛圍祥和”。夏季這裡徐徐微風拂面,帶着絲絲清涼,開啓了一場清爽的避暑之旅。

承德避暑山莊的建設經歷了數代皇帝的精心打造,期間超過78年。

大量湖泊被修建,綠草掩映,就像是一幅神仙居所。這裡氣溫比周圍要低5度,水面微風使得整個空氣都充滿了涼爽,絕對是避暑勝地中的極品。

康熙皇帝讚譽承德避暑山莊爲“自然造物,人造精品”,便能看出他對這裡的喜愛之情。

清代皇帝們更是鍾愛此地,每年都會來此享受天賜的清涼。

冰從何來?

從電視劇中我,我們會看到這樣一幅場景,宮女捧着扇子,將冰上的涼氣來回扇動,以保證整個屋子的涼爽。

那麼,在古代,沒有現代電力和製冷技術的情況下,冰從何而來?

據記載,在周朝時期,人們已經開始採集冰塊用於夏季製冷。

當時,江河結冰後,專人會負責採集冰塊,並將其存放在專門的冰窖中準備夏天使用。

由於保存技術有限,冰塊在夏季往往只能保存一部分。

冰塊在古代極爲珍貴,只有皇親國戚等特權階層才能享受到。

在盛唐時期,長安城甚至出現了用冰塊來交換金子的情況,可以看出冰塊的珍貴程度。

王公貴族們更喜歡將冰塊與水果混合製作成冷飲來降溫。

古人通過採冰和製冰這兩種方式獲得冰塊,採冰時,他們選擇適合的河流或湖泊,在冬季將冰層切割成塊後儲存於冰窖中。

古人的採冰量雖然不大,但他們的智慧和技藝使這一傳統得以延續。

由於冰塊的珍貴性,普通人難以享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