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後豔陽 雲林文蛤暴斃7成

雲林縣長張麗善(中)接獲漁民陳情文蛤暴斃,13日到口湖鄉勘災,初勘已達現金救助標準。(周麗蘭攝)

今年5月梅雨季大雨不斷,雨後又出大太陽,造成雲林縣全面性農業災損,除了田間農作收成大受衝擊,沿海的魚塭也因水質變化,發生文蛤暴斃,嚴重者死亡量達6至7成,雲林縣長張麗善接獲陳情,13日陪同水試所人員勘災,已達現金救助標準。

雲林縣文蛤養殖面積3442公頃,佔了全臺4成,包括臺西鄉1546.9公頃、口湖鄉1303.3公頃、麥寮鄉484.4公頃、四湖鄉108.2公頃。

漁民反映連續霪雨造成養殖文蛤損害,臺西鄉最早發現,近2周更嚴重,口湖鄉、麥寮鄉、四湖鄉都傳出災情,不過目前僅臺西鄉公所向縣府農業處速報,統計有90公頃文蛤死亡2成以上。

雲林縣府農業處13日邀農委會漁業署、水產試驗所、口湖鄉公所、雲林區漁會、雲林縣養殖漁業發展協會現場勘查受災魚塭,嚴重者死亡量達7成。

水試所研究員說,梅雨季節天氣變化太大造成環境影響,文蛤受不了,損失大概6至7成,已達到天然災害救助標準,有災損的漁民要去公所申報。

縣府農業處長魏勝德表示,5月間下大雨後又出大太陽,引起水質劇烈變化,再者雨量太大,漁民來不及引海水中和也是文蛤暴斃原因。

張麗善表示,看起來暴斃情形嚴重,還會有延遲性災害,未來可能全軍覆沒,「整池去了了」,初勘達到天然災害救助標準,希望農委會盡快覈定每公頃救助11萬8000元,讓農民及早整理重新養殖。

另外,口湖鄉也發生土壤鹽化致硬質玉米容易死亡或生長不良,導致農民無法領取綠色環境給付的轉作獎勵金,張麗善也前往會勘,爭取中央專案專款救助,解決農民困境。

縣府表示,去年也曾接獲農民反映部分田區因土壤鹽化致食用玉米及青割玉米成活率不佳,會同農糧署、臺南農改場辦理會勘,確認確實因土壤鹽化影響玉米生育情形及成活率,函報農糧署同意核備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