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學海書院 門神彩繪修復傳承

位在臺北市萬華區的「學海書院」預計2026年完成修復,年輕匠師周孟勳負責彩繪門神,爲古蹟修復傳承畫下嶄新篇章。(臺北市文化局提供/張芷瑜臺北傳真)

位在臺北市萬華區的「學海書院」見證艋舺近200年曆史,北市文化局自2019年起補助超過6000萬元協助修復工程,預計2026年完成,文化局表示,此次修復重點是門神彩繪,由36歲年輕彩繪匠師周孟勳執筆,同時保留原有陳樹根的門神彩繪作品,爲古蹟修復傳承、世代交替畫下嶄新篇章。

市定古蹟「學海書院」(今高氏宗祠)爲清朝淡北最高學府,也是北市現存僅有的書院建築,建物三川殿門神彩繪作品,推測於1972年由北部名師許連成所作,並由許連成大弟子陳樹根重繪,本次修復工程不但保存原有陳樹根的門神彩繪作品,也由周孟勳彩繪新門神,呈現不同世代匠師對彩繪藝術的對比。

周孟勳採用臺灣傳統彩繪技法「疊色」和「暈色」方式,讓門神的彩繪色澤有深淺層次感、華麗與樸素共融,他表示,念大四時就期許有朝一日成爲臺灣專業彩繪師,他的作品是嚴謹的工藝品,而不只是一份工作。

周孟勳指出,傳統彩繪門神服飾上的「雲紋」畫工相當精細,他傳承古法,仔細畫下一小朵的雲紋,服飾上的「龍尾」圖騰則爲創新,以往強調「龍首」,他畫的龍尾以臺語發音「大趴尾/大業」,隱喻學海書院「家大業大」,期望人們看到他所彩繪的門神,除了色澤華麗外,也有溫暖守護的意象。

祭祀公業高惠連主委高朝國表示,傳統宗祠較少有門神彩繪,但高氏家族先祖曾任官職,所以學海書院纔有門神彩繪,看到周孟勳用砂布將原木上膠磨平,再小心翼翼上色,很滿意作品也讓傳統技藝傳承下去。

文資委員劉淑音表示,彩繪、剪黏、木雕涉及傳統工藝修復,常由修復工程營造公司承包,未具名氣的年輕師傅參與機會少,此次由新生代彩繪師經審稿新繪,能兼顧傳統技藝傳承;文資學者李幹朗認爲,採用新生代傳統建築彩繪匠師讓門神有時代精神,也讓古蹟有時間的刻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