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晚舟最新演講:真正的能人,不是能說,而是能做
前幾天,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第九屆研究生畢業典禮在該校禮文堂舉行,華爲輪值董事長、CFO孟晚舟作爲特邀嘉賓發表了精彩演講。
孟晚舟談到很多觀點,比如:
“並非站在山頂才能被看見,不是隻有偉大才值得被歌頌。一座大廈的根基,正是由普通人‘一生一事’的執着、‘精進不息’的專業、‘毫釐必究’的嚴謹和‘千錘百煉’的卓越構築而成。”
“知識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更不是一成不變的,唯有培養主動探求的意識,打破固有認知的束縛,才能恆久地去接近它們。”
以下爲演講全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很多同學都希望抓取儘可能多的知識、儘可能不遺漏任何熱點,難免都會有一點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錯過)。
我想說,知識沒有窮盡,但學習可以聚焦;學習沒有捷徑,但努力可以恆久。選擇越多,我們就越要保持清醒和剋制,要把寶貴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學習和思考上,用一個強大的內核,去應對變化的世界。
下面,我和大家分享我身邊的兩個小團隊的故事,希望同學們能有些收穫。
01 真知一定從實踐中來
大學畢業後,有人繼續在學科前沿仰望星空,也有人走進真實的應用場景。在華爲,有一批批博士,拿着“手術刀”,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去解決一個個實際難題。
這其中,有一個博士軍團,拿着他們的通信、光學與材料專業的“手術刀”,深入到驕陽似火的一線,蹲到機器轟鳴的生產車間,冒着大雨跟着客戶下現場,在實踐中,攻克了一個困擾業內20多年的難題,被評爲光接入網最偉大的創新之一,如今已在全球規模商用。
這個難題是什麼?
在我們所在的城市、居住的大樓裡,在我們眼睛看不到的地方,都部署了大量光纖。地球上,有億萬根光纖,穿過家庭、穿過小區、穿過城市、跨越高山和海洋,將我們聯接在一起。我們打電話、發微信、刷視頻,都離不開細細的光纖。
有沒有人想過,光纖壞了怎麼修?這個問題,曾經深深地困擾着我們。因爲光纖是無源的,無法承載電信號。傳統做法是,在每根光纖上貼標籤紙,出了故障,就只能通過人工方法來一根根排查,效率極低、成本極高。
華爲的博士軍團,創造性地提出在光纖裡印刷光虹膜,相當於在光纖芯裡打上了“光二維碼”,讓每一根光纖都有專屬身份標誌,再利用光的感知能力,實現對“光二維碼”的識別,只需掃一掃,每根光纖很容易被識別。
但從idea,到一個產品,再到規模化商用,中間還有很多“跳”。給每一根光纖打上“二維碼”,其難度相當於在頭髮絲上雕刻一個維納斯。
真正開始落地的時候,他們才發現,每一個環節問題層出不窮:
理論上證明成立,但沒有考慮實際器件約束,一做實驗就失敗了;
而當實驗室驗證成功了,到現場驗證時,太陽炙烤,材料升溫,一個參數失效,又會導致整個系統失效;廠家的工藝也還達不到要求,博士們要在車間蹲點,手把手帶着工人提升工藝,沒有相應的生產線,博士們便協助供應商從0到1,進行突破。
成功的那一刻,一位博士感慨:“在idea變成現實的過程中,僅憑掌握的理論知識和原理是遠遠不夠的。從理論到產品,中間還存在着巨大的gap(差距)。在華爲,70%的工作,就是在彌補這個gap(差距)。”
真實場景中產生的問題,不僅要依賴在校期間所積累起來的強大理論基礎,還要雙手沾灰、兩腳沾泥,在實踐中解決一個又一個課本上沒有遇到過的難題。
1950年元旦,“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去探望他的老師,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老師對德魯克說:“僅僅憑藉自己的書和理論而流芳百世是不夠的。除非能改變人們的生活,否則就沒有任何重大的意義。”
這句話深深影響了德魯克,德魯克認爲:“才能本身毫無用處,任何一種知識,只有當它能應用於實踐,改變人們的生活,纔會有價值。”
“心中醒,口中說,紙上作,不從身上習過,皆無用也。”希望同學們能夠在仰望星空的同時,雙手沾灰,兩腳沾泥,迎接進入社會的這一堂“基礎課”。
實踐出“真”知,專注出“深”知。專業不僅是穩定自身內核的根基,也是鑄就組織價值的基石。
02 不是隻有偉大才值得被歌頌
在華爲的財經團隊裡,有一羣默默無聞的羣體,雖然從事着看似平凡的基礎工作,卻能把每項工作做到極致;他們雖然沒有耀眼的學歷或履歷,卻用一個個“零差錯”,在各自的崗位上詮釋着“優秀”。
“優秀”的定義從來不是唯一的。拿着“手術刀”在實踐中解決難題的博士生是優秀的,長期高質量交付日常作業的工匠也是優秀的。與崗位需求相適配、盡職盡責的員工,就是我們所需要的優秀人才。
比如,有一個崗位,叫做合同全檢。合同全檢會計的任務,就是在公司的採購合同簽署後,檢查交底信息與合同文本的一致性。每天的工作內容,主要是比對採購訂單與合同中的信息是否一致,識別合同中是否存在潛在的風險條款,及時溝通、登記和跟進各類問題。
這個崗位年均比對6000份合同,始終要保持極高的作業質量。他們既懂合同,又懂業務,還要給前端業務環節提出改進建議和建設方案。
聽起來,這些事也許並沒有多麼驚心動魄,但他們準確無誤的作業支撐着我們每年近千億美元的付款。
並非站在山頂才能被看見,不是隻有偉大才值得被歌頌。一座大廈的根基,正是由普通人“一生一事”的執着、“精進不息”的專業、“毫釐必究”的嚴謹和“千錘百煉”的卓越構築而成。
優秀,是時間淬鍊下的堅定,也是在不懈攀登中的沉澱。
“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希望大家盡到足夠的努力,交付每一份工作,履行每一分責任,勿以事小而懈怠。
奮鬥詩篇的一筆一畫都是收穫,漫漫征程的一朝一夕都是精彩。成長就在點滴奮鬥中,背朝燈火,面朝星光,在平凡中詮釋非凡。
同學們,你們即將踏上新的人生旅程,去追逐夢想,去實現價值。願你們在這場旅程中收穫智慧和勇氣,收穫謙遜和堅韌。願你們在這場旅程中,夢想永遠熾熱,心靈永遠年輕。
但也請別忘記,人生不是一場關於成功的競賽,而是一條永無止境的求真之路、求知之路。
知識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更不是一成不變的,唯有培養主動探求的意識,打破固有認知的束縛,才能恆久地去接近它們。
光鮮背後,離不開一線的寂寞英雄
任正非經常講,我們一線的工作人員也是很辛苦的,華爲雖然掙錢,但是一線的工作人員非常辛苦的,是無數的辛苦的一線工作人員纔有華爲的今天,我不能忘了一線人員。
1.寂寞的英雄,也是偉大的英雄
爲了讓員工獲得尊重,激發其內在的自我實現需求,華爲設置了很多主題突出的獎項。但發獎的核心問題,從來不在於內容與名稱,或是獎金的多少,而在於獎給誰?
華爲內部經常用扁鵲三兄弟的故事來闡述這個問題。
現代企業的考覈制度必然促使員工追求快速完成任務,使企業快速獲得現金流,快速完成KPI,就像扁鵲一樣,能做大手術、危重手術,手到病除,起死回生。
扁鵲這類人當然會戴大紅花、走紅地毯,會獲得更大的回報和認可。
但社會上也有不少像扁鵲的二哥和大哥這樣的人。他們或是從事難度不那麼高,且較爲常規的工作;或是從事預防性工作,在大病發病前,就對問題/危機進行了前置處理。
在現代企業制度下,這些人的KPI看起來會很小,績效評估也沒有關鍵亮點,獎金和激勵就都很少。
華爲和任正非在2000年就開始強調“獎勵扁鵲大哥、扁鵲二哥”,重視“職業管理者的責任與使命”,即責任結果導向(基於崗位的應負責任,更具有客觀性),而非績效結果導向(更容易受認知與評價影響)。
任正非內心深處非常重視扁鵲的兄長們,因爲他知道企業實際運作中,扁鵲的兄長們恰恰是最容易被忽視的。
而他們,往往就是那羣“板凳要坐十年冷”“忍受很多磨難甚至失敗但一直不懈追求”的華爲精神的象徵。
華爲還經常用“工匠精神”來形容寂寞的扁鵲大哥、二哥這類人。
工匠有兩個特點:
其一,他做的事不是半年之內能見效的,有可能需要一年、兩年,也可能是十年甚至終其一生都見不到效果,是一些更長遠、更大、更基礎性的事;
其二,工匠們都是默默探索的,他們的努力都是孤獨的、私人的,是非常寂寞的。
對工匠精神的保護與激勵,就是華爲理解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雙輪驅動。激勵那些默默無聞、踏踏實實地爲企業做出貢獻的工匠,就是激勵員工去做更大、更長遠、更基礎性的事情。
比如,華爲從2018年開始選拔“單板王”,獎勵那些在一線實實在在做事,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精益求精的工匠。
被評爲“單板王”的員工會獲得破格激勵,包括職級、工資與股票,破格後有大半專家超過了對應級別管理者的職級。
這就是鼓勵這些專家們投入具體的算法、芯片和代碼等的研發,讓他們在最佳時間以最佳角色做出最佳貢獻。公司把這些“兵”當作“兵王”後,仍然讓他們安心編代碼、調單板。
任正非要求人力資源管理的34個模塊都要選出單板王,即選出那些不顯山不露水,甚至不過河但能在幕後真正解決“過河”所需的“船與橋”的人。
華爲對這些單板王的重視甚至已成爲一種文化。
“小改進,大獎勵;大建議,只鼓勵”“還能改進嗎?還能改進嗎?”這類口號指引員工奮鬥做實,把平凡單調、日復一日的本職工作轉化爲不平凡的挑戰,激勵自己不斷進步。
2.人才質量
人才也包含質量問題。比如,孟晚舟主編的《不破樓蘭誓不還》一書中,提到幾個人才質量案例:
莊麗瑩(湛江技師學院):累計驗證2萬多單合同比對,攔截數百萬美元錯誤付款風險;
鍾春燕(湖南交通職業學院):年全檢報價24萬行,日檢查量超過1000行,差錯率0;
袁義(西南民族大學專科):年處理交易3萬筆,連續十年0差錯;
蔡慧(湖南工學院):累計上報對帳差異500份,涉及問題金額7000萬美元;
孫偉(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大專):每年覈算報銷發票1.1萬單,11年外部差錯率0,攔截錯誤發票195筆,攔截錯誤資金310萬元;
姚莉萍(皖西學院):年覈算發票9萬張,金額約1.5億元,及時處理率100%,連續6年0內外部差錯。
什麼是人才?
大家看了上面這些信息就明白了,這也是質量,也是效率,這就是管理,這就是機制,這就是高質量發展。
所以,學歷和人才沒有直接的關係,看這幫人的學歷、學校,但是她們在本職崗位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實現了這些結果,這不就是高質量嗎?
改進管理質量也是利潤的來源。2015年,華爲通過各項管理改進活動共節約了管理成本3.28億美元。這是通過管理帶來的利潤,更重要的是2015年華爲把這些節省出來的利潤拿出了1.77億美元,平均分給所有員工,這是火鍋獎,人人有份。
來源 | 互聯網思維(ID:webthinking)
作者 | 互聯網思維 ;編輯 | 蝦餃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