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到底寫了多少“第一山”?

浙江杭州吳山“第一山”摩崖

“二月天楊柳醉春煙,三月三來山青草漫漫。”在央視2024年的春節聯歡晚會後,一首《上春山》傳唱大江南北。既然要上春山,就要上天下“第一山”,那這“第一山”又在哪裡呢?

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正值煙花三月,權且從浙江吳山說起。

吳山位於西湖東南方向,古有“吳山十景”,爲杭州名勝。在距離景區門口不多遠的距離,便能看到一塊平整直立的山體,上面赫然寫着“第一山”這三個刷了綠漆的大字。字形挺拔勁長,瀟灑有力,有些書法常識的朋友一眼便能認出,這字出自米芾之手。

更神奇的是,走遍萬水千山,翻閱各類史料,不難發現原來這“第一山”可不僅這一座,還分佈在全國十多個地區。今天咱們就來說一說:這“第一山”怎麼這麼多?都是誰題字命名的?是原創還是集字?最初題於何處?誰是原刻,誰是翻刻?爲何遍佈各地?其中又潛藏着怎樣的文化現象?

“第一山”是誰寫的?

不同於書本所得,很多杭州人或者其他省份遊客,是從吳山的“第一山”摩崖石刻上認識米芾的。

米芾何許人也?

姓米,初名黻,字元章,湖北襄陽人,因母親侍奉英宗皇后,恩蔭入仕,北宋宣和年間任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官階不算高,但書法名聲很大,朝野皆知,爲宋代四大書家之一。書史上的米芾以擅長行書著稱,也擅長刷大字。

的確,米芾在中年以後定居潤州丹徒之前,先後任職於汴京、浛光、長沙、杭州、雍丘、漣水、無爲、淮陽等地。但即使到過杭州的米芾,曾專爲吳山題過“第一山”嗎?其實,根據明代陳繼儒《妮古錄》中所記載,這幅字並不是米芾在遊覽吳山時乘興所題,而是一位叫姜召的明代人,在萬曆年間翻刻到了這裡。想必他應該喜歡米芾的字,或許他就想找個“第一山”的題字,翻到了米芾寫過。但總之,米芾並不知道這幅字被鑿在了這裡。

那麼,米芾的“第一山”到底是寫給哪座山的呢?

“第一山”是寫給誰的?

顧工曾專門寫過《米跡爭摹第一山——米芾“第一山”題字的翻刻與流傳考》一文,通過層層追溯,他認爲各地的“第一山”石刻都源於江蘇盱眙的“第一山”。他認爲:“在全國各地20多處米芾‘第一山’石刻中,大多不提字跡的來源,唯有華山這塊碑石上明確指出‘南宮此刻向在盱眙’。”由此推出,米芾“第一山”題於盱眙縣的南山上。

現在看來,盱眙既非名城,也無名山,而且這縣名念起來還有些生僻。那米芾的“第一山”石刻到底是爲這座小城的哪一座山所題的呢?

格局打開,唐宋時代的盱眙和現在可不一樣!那時候的盱眙可是歷代縣治的所在地。米芾和這座城市也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他一生中曾多次於此泊舟,直到現在還能考證到他三次在這裡留下過墨跡,這“第一山”就是其中之一。

話說1097年,到江蘇漣水縣當官的米芾,由河南開封經汴水南下就任。這一路的岸邊全是平原,這讓舟車勞頓的米芾更覺旅途索然。忽然,在行到汴口入江蘇時,一座蔥蘢奇秀、如翠屏聳峙的山巒映入他的眼簾,米芾也隨之精神一振,於是棄舟上岸,在當地官員陪伴下登山覽勝,並興來作詩《題泗濱南山石壁曰第一山》:

京洛風沙千里還,船頭出汴翠屏間。

莫論衡霍衝星斗,且是東南第一山。

這裡的“衡霍”指的是湖南的衡山和安徽的天柱山。這兩座山高聳入雲,自然是比這小“南山”更美、更有名氣。但在當時情境的米芾看來,它就是東南“第一山”!這種主觀的臆斷自然來自作者當時的欣喜情緒,這種判斷雖不具備普遍價值意義,但正是得益於米芾的自身魅力,使得這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沒多久就廢棄了原來的名字,改叫成“第一山”——這名字也成了這方山水的響亮招牌。

此外,這一故事還有另外一個版本。這一版本主要是從文化因素的角度出發給出的證據。其大意是,米芾在盱眙南山的杜寶臣家裡發現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唐人刻本,並得以摹得,爲表感激之情,於是賦詩《題泗濱南山石壁曰第一山》,同時書寫了“第一山”三個大字,以表達對南山的敬意。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全國任何一處米芾題寫的“第一山”石刻都已不是宋代原刻。即使是米芾給盱眙南山題寫的“第一山”,原刻也早已散失。立在這裡的、我們現在能看到的“第一山”碑,其實是清代翻刻的,而且還是來自福州道山的版本,與米芾原作不盡相同。

“第一山”爲何到處都有?

作爲米芾的榜書代表作,數百年來“第一山”這三個題字屢被翻刻。除了前面提到的浙江吳山,全國各地翻刻的米芾“第一山”數量非常壯觀,甚至多達近20座:其中福建泉州的“第一山”刻在清源山,河南嵩山的“第一山”刻在少林寺,江蘇南通的“第一山”刻在狼山,安徽當塗的“第一山”刻在大青山……

此外,較有名的要數山東泰山的“第一山”,該碑原來立在東阿少岱山,20世紀50年代被運到了岱廟,可惜後來也慘遭遺佚,現在立在岱廟的是1964年依照拓片重刻後的樣子。再有,西嶽華山的“第一山”,該碑立在玉泉院大殿的右側,玉泉院位於“自古華山一條道”的登山起點,是著名的全真道觀。還有,四川峨眉山萬年寺山門內也有一座“第一山”,該碑是從四川自貢富順縣的鐘秀山摹刻而來,而鍾秀山“第一山”碑又摹刻自武當山,武當山的米芾“第一山”碑刻立於明代,晚明徐霞客遊武當山時見過它。

綜合各地的石刻“第一山”,我們不難發現它們有三個共同點:首先,“第一山”三字被明顯放大;其次,刪去題詩,僅保留米芾名款;第三,翻刻特別集中地出現在晚明。即使是現存最早廬山“第一山”石刻,其刊刻年代下限也是明初,再早也不會早於元代。其他各處的米芾“第一山”石刻年代均爲明清。

特別有趣的是,衆多的名山競相摹刻米芾“第一山”題字,甚至爲了強調米芾所題“第一山”就是本山,有些地方還會編寫離奇的民間故事,來說明米芾題字的真實性。而大量翻刻“第一山”石刻的行爲,也反映出晚明社會風尚中競相標榜的種種心理。不過,這些行爲對米芾書跡的保存與傳播,卻起到了間接的重要作用。

文/閆敏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