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途遇難 8成未下載離線地圖
登山事故大幅增加,也耗費大量人力與金錢救援。圖爲2022年「跑山獸」羅培德(左)與救難人員在合歡溪附近救出單攻合歡北峰失聯的男子。(花蓮縣消防局提供)
臺灣受山地管制影響,登山活動起步晚,1970年代中華民國山嶽協會舉行中央山脈大縱走,發表百嶽,帶動登山風潮。2019年「G哥」吳季芸獨攀無雙山墜谷身亡,山友促請開放山林,網友揪團登百嶽,迷路、遲歸或失聯等山難暴增。「跑山獸」Petr Novotny羅培德強調,山友要做足功課,以因應突發狀況。
羅培德分析迷途山難,高達8、9成沒下載離線地圖,建議行前務必下載離線地圖與準備GPS設備,若不幸迷路、受傷,就能提供明確座標。山友應避免高風險的獨攀或臨時揪團,行前除蒐集天候、路況等資訊,也要擬定風險應變計劃。
「你的安全是你的責任!」羅培德說,他會透過網站「LighterPack」分析穿戴衣物、揹包裝備、食物等,避免過度負重,讓裝備輕量化,只要上山就要爲自己安全負責,移動過程揹包不離身,才能隨時因應。
羅培德指出,大部分迷路山友自認可下切溪谷下山,但臺灣高山溪谷多爲斷崖飛瀑,落差深達數百公尺,他參與多件搜救,多在溪谷尋獲罹難者,若迷路無法靠離線地圖走回原點,建議立刻求救。
伍玉龍是臺灣首位無氧登聖母峰的登山家,他認爲登山教育尚未落實,山林就開放了,開放後商業團以營利爲導向,參加者互不認識,且腳程不一,丟包層出不窮。
伍建議,山友行前1、2個月調整作息,持續鍛鍊,降低高山症機率,一定要上網蒐集資料,下載離線地圖,瞭解等高線圖;規畫路線不一定要走完全程,要有撤退的勇氣,安全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