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衆愛心護犬 壞了花蓮捕狗大計

花蓮政縣府接獲民衆投訴,指遭遊蕩犬追逐、攻擊或製造環境髒亂。(羅亦晽攝)

花蓮縣遊蕩犬隨着零撲殺政策持續增加,風景區頻傳遊客遭攻擊、追逐事件,也常有民衆投訴環境髒亂,縣府農業處爲解決問題,加強宣導、清查家犬,並在熱區設置誘捕籠誘捕絕育,減少族羣繁殖,甚至試辦架設驅狗器驅趕犬隻,以人道方式解決人犬衝突,不過,屢屢因爲民衆的愛心,讓努力化爲烏有甚至引發對立,最後演變成一道難題。

根據花蓮動植物防疫所統計,近3年遊蕩犬投訴件數,2021年87件、2022年93件,今年截至7月6日止已有73件,其中以七星潭風景區、花蓮市國福地區及吉安化仁海堤爲熱區,犬隻屬領域性動物,遇見不熟識的人車便會追逐、攻擊。

農業處長陳淑雯分析遊蕩犬數量增加原因,包括犬隻有穩定食物選擇停留,經繁殖或與家犬交流造成族羣擴大,另外也有民衆棄養。

農業處爲解決遊蕩犬問題,除宣導家犬登記、結紮、飼主責任等議題,也設置誘捕籠誘捕,但因收容空間有限,絕育後會回放原地,今年6月也在七星潭試辦設置10支超音波驅狗器,播放犬隻害怕的音頻達到驅趕效果。

不過,誘捕率每況愈下,驅狗器啓用1個月仍在評估成效時,便遭人惡意毀損,讓執行人員相當灰心。

動植物防疫所長周黃得榮指出,誘捕過程會在籠內放食物引誘犬隻入內,但犬隻會慢慢對籠子產生警覺性,犬隻地域性不同,所以在愈多不同地方放誘捕籠,誘捕率不一定會提高,且民衆有意或無意餵食也讓吃飽的犬隻不願進到籠子,以致誘捕率降低。

他無奈表示,母犬懷孕期平均63天,生產胎數約6至10只,誘捕絕育始終追不上繁殖速度,社會動物保護意識擡頭,解決遊蕩犬問題牽涉許多層面不是容易的事,公家單位需花費大量人力、時間及經費,有時還會與民衆想法分歧形成無形對立。

周黃得榮說,可理解民衆不願見犬隻捱餓而餵食,但形同廣義的飼主,應要對犬隻負責,飼主放養也應絕育,纔不會持續產生新犬,他呼籲遊客攜帶食物到風景區時,儘量不要餵食、把吃剩的食物帶走,才能斷絕遊蕩犬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