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李家成:韓外交部門缺乏「中國通」令人擔憂
遼寧大學國際經濟政治學院副教授李家成今天在《環球時報》撰文稱,韓外交部門缺乏「中國通」令人擔憂。圖爲韓國總統尹錫悅。(圖/路透)
尹錫悅政府上臺前後迄今,在外交實踐上被廣泛認爲更加偏重美國,將韓美關係升級爲「全球全面戰略同盟關係」,與美國實際領導下的北約加強合作,推出韓版「印太戰略」也被認爲有配合華盛頓之意。在此背景下,尹錫悅政府的對華政策被韓國進步派批評有從屬於對美外交的傾向,甚至被框定在了韓美同盟框架中。但盲目追隨美國疏遠中國,不但損害韓國自身利益也會危及中韓關係健康發展。遼寧大學國際經濟政治學院副教授李家成今天在《環球時報》撰文稱,韓外交部門缺乏「中國通」令人擔憂,可能會影響對華外交決策的制定和實施。
文章稱,美國一方面竭力拉攏韓國加入「晶片四方聯盟」以構建對華晶片封鎖,阻斷韓國對華晶片出口;另一方面誘使韓國晶片巨頭大舉赴美投資,掏空韓國優勢產業。美國《通膨削減法案》還將韓產電動車排除在補貼政策之外,這更給了韓國包括保守派在內的當頭一棒。當韓國的「美國優先」遭遇美國自己的「美國優先」,就連韓國國內親美人士都生出「終究還是錯付了」的抱怨。
文章稱,尹錫悅一開始以政治素人形象上臺,被韓國國內一些人士批評沒認識到「薩德」入韓問題仍是中韓建交30年來的最大不利因素之一。「薩德」問題曾在朴槿惠時期造成中韓關係全面惡化,文在寅政府任內對華明確表示「三不一限」才使中韓關係柳暗花明。
文章稱,尹錫悅先是於總統大選期間的1月30日在自媒體上上傳「追加部署薩德」字樣,後又明確表示不會繼承文在寅前政府對華「三不一限」的表態,隨後推動恢復現有「薩德」基地的正常運轉,並積極參與美國主導的反導演習,努力恢復韓日關係,甚至推動美日韓三邊安全合作。韓國對華政策愈發表現出了對美亦步亦趨而對華外交自主性漸失的傾向。希望中韓友好的人士大都對這些做法可能帶來的變化甚至衝擊感到憂心,擔憂這樣下去可能導致中韓關係再次轉冷,磕絆增多。
文章稱,尹錫悅政府的親美疏華傾向塑造了韓國外交界的政治氛圍和外交官們的個人選擇。韓國《朝鮮日報》最近發文稱,韓國外交官們最喜歡的工作地點是美國,而就在幾年前,中國還是韓國外交官們爭相前往的去處。韓媒報導中還提到,在尹錫悅政府外交安全部門中,稱得上「中國通」的人士屈指可數,但「美國通」、「日本通」倒有不少,外交部長官和次官等都被認爲與中國「相距甚遠」。
文章稱,曾任韓國駐華大使的「中國通」權寧世被任命爲負責對朝事務的統一部長官,也被一些人認爲是「中國通」被邊緣化的表現。這進一步引起人們對韓國新政府偏向美日的外交路線的擔憂。韓國外交部門中的涉華事務機構,曾被稱爲是「努力學習中國並與中國處理好關係」的「中國學校」。但現在,這些機構人員變少,韓國能否繼續處理好與中國有關的問題因此遭到韓國國內不少質疑。
文章稱,這種「缺乏『中國通』的對華外交」讓韓國國內很多人吃驚,也爲中韓關係未來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主張對華友好的聲音越來越小,這樣的「缺失」不僅可能影響中韓關係,還會影響半島問題的緩和與解決。
文章稱,尹錫悅政府嘴上說着試圖扭轉「安美經中」格局,在經貿方面與美國加深合作,加入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降低對華依賴,但實際操作中仍認識到對華經貿的重要性,中國也仍是韓國的最大貿易伙伴。但新政府的政策理念還是產生一定負面效果。對華出口曾是韓國出口「第一功臣」,這個方向上被削弱,無疑成爲拖累韓國整體出口增速和造成貿易逆差的主要因素之一。尹錫悅政府加強對華外交管理的必要性由此提高。
文章稱,關注中韓關係的人士已經注意到一些變化。爲了平衡「美國通」過多的外交安保陣線,尹錫悅政府任命鄭在浩出任韓國駐華大使,韓外交部將崔永三任命爲次官助理。在韓國外交部門中,這二人是爲數不多的「中國通」人士,在外交安保政策團隊中實現了「中國通」的「從無到有」。一線外交官與輔佐官發揮着上情下達、溝通內外的橋樑作用,可以迂迴牽制尹錫悅政府偏向美國的外交傾向。儘管如此,他們決策權限仍然有限,只是提供決策諮詢,沒有直接掌握決策權。
文章稱,儘管尹錫悅政府外交安全團隊出現這些變化,但仍人數少、職級低、持續性弱。中韓友好人士都希望韓國對華外交能夠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實現從少到多、從低到高、更可持續,從而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中韓關係。
文章稱,經驗是最好的老師。文在寅時期韓國外交決策制定人士中很多都有豐富的中國在地經驗或者研究經歷,對中韓關係發展過程中的利弊得失有着洞察與體悟,這樣更能制定出具有現實性也更對雙方有利的決策。實際上,韓國現在也仍擁有大量這樣的「中國通」人才儲備。
文章結論指出,撫平在安全問題上的齟齬,恢復在經貿上的熱絡,已經成爲尹錫悅時期對華外交必須直面的問題。韓國對華外交決策需要更多理性和專業支撐,使其能在中美韓三角關係中找準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