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朱鋒:美國將「新冷戰」的槍口瞄準亞洲

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執行院長朱鋒:美國將「新冷戰」的槍口瞄準亞洲。(圖:Shutterstock)

儘管在今年6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美國財政部長葉倫、美國總統氣候特使凱瑞等美方高官接連訪華後,中美高層對話開始恢復,兩國關係的前景卻仍令人擔憂。

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執行院長朱鋒今天(25日)在《環球時報》撰文稱,近期美方在臺海、南海以及朝鮮半島局勢上一系列做法,不僅繼續將中國當成竭力想要孤立和打壓的對象,更是試圖繼續大肆抹黑、攻擊中國在亞洲安全中至關重要的建設性角色,擴大美國主導的地緣政治小圈子在南海、臺海的政治外交與軍事幹預。這些正在把亞洲拖入危險的「新冷戰」陰影之中。

文章稱,二戰結束前後,美英蘇三國曾高度合作與團結,通過簽署《雅爾達協定》,在大國共識的基礎上重建戰後秩序。爲什麼1947年美蘇就陷入了冷戰?既是因爲蘇軍持續佔領東歐國家、試圖擴大其地緣戰略勢力範圍;更是美英領導人擔心蘇聯的崛起將顛覆美西方的主導地位,所以主動對蘇展開意識形態決裂和陣營對抗。

文章稱,冷戰的爆發既是大國間權力競爭的結果,更是美西方急於組織北約與蘇聯進行全球地緣政治對抗的產物。今天美國的亞太政策,就是試圖重拾其冷戰經驗,利用美國實力和盟友優勢,重組陣營對抗,謀求全面擴大對華戰略競爭優勢。

文章稱,只是在冷戰結束32年之後,受益於全球化的推動,中美在商業、市場和人文交流領域已形成強大的相互依賴事實。與此同時,中國更是亞太地區絕大多數國家的首要貿易伙伴。美國針對中國的「新冷戰」,從貿易和科技入手,試圖通過「小院高牆」制裁中國的高科技產業,在芯片等高端半導體產業上對華「卡脖子」,進而讓美國重新主導全球高科產品的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

文章稱,美國這麼做的目的,不僅是要限制中國產業的升級、壓制中國的產業競爭力,更是想要穩定美國的對華競爭力優勢,重新拉大美中兩國力量對比的差距。但美國想要發起的「新冷戰」不會只停留在「科技新冷戰」。最近的一系列動向表明,拜登政府正企圖把「新冷戰」擴大到地緣政治和地緣戰略層面。在美國偏激利益觀的驅動下,從「矽幕」再到「鐵幕」,亞洲地緣戰略與地緣經濟正面臨新的分裂和對抗的風險。

文章稱,首先,美國在臺灣問題上虛化其曾經長期堅持的「一中政策」,持續拱火,而且打破過去在兩岸關係上相對平衡的政策。臺灣問題歷來是中美關係中最核心、最敏感的話題。美國現在公然採取親臺路線,是美國的中國政策轉向的重要標誌。

文章稱,其次,在亞洲區域安全問題上,美國利用臺海局勢、南海島礁主權和海洋權益爭議、中日釣魚島爭議以及朝核問題,把中國定義爲「咄咄逼人」想要改變亞洲「現狀」的國家。在四處兜售所謂「中國風險」的同時,美國不僅將全球安全戰略重點轉到亞太地區,更是試圖通過推進增強在亞洲的駐軍和軍事力量部署實行「綜合威懾」戰略。過去,歐洲曾是美蘇冷戰的主戰場;現在,亞洲成爲了美國「新冷戰」戰略的重心。

文章稱,再次,美國拼湊的「小圈子」,從美英聯手爲澳洲發展核潛艇到最近美國又提供200枚「戰斧」導彈,從美日印澳「四邊安全機制」到美日韓大衛營三國領導人峰會,從拉攏北約東進干涉亞太安全局勢到美軍在菲律賓新增4個可使用基地,美國今天在亞洲的所作所爲,就差宣佈針對中國的「鐵幕」已經降下。

文章稱,美日韓大衛營峰會,是東亞地緣戰略態勢的歷史性倒退。這次峰會將美國近年來全面否定中國在南海合法的權益主張、合理的維權維穩行動、積極的和平主義區域角色,變成了三國一致同意、日韓共同爲美國背書的行動。

文章稱,這意味着什麼?意味着美國不僅企圖擴大自己的同盟陣營,更是試圖將二戰結束以來美國的雙邊同盟體系,擴大到三邊甚至多邊。1953年7月27日朝鮮半島板門店停戰協定簽署後,美國打造的美日韓「南方三角」是長期以來維持半島冷戰狀態的戰略舉措。這次美日韓戴維營會議,意味着「南方三角」正在再度形成。

文章稱,8月中旬,美日韓三國進行了海上彈道導彈防禦預警試驗,實時共享導彈預警數據。日本也將與英國、意大利共同進行下一代先進戰鬥機研發。更令人擔心的是,7月中旬美國衆議院通過的《2024國防授權法案》已經開始要求美國軍方擴大在西太平洋軍事指揮體系、擬定在南海等核心戰略水道對華封鎖能源運送的軍事方案,在臺灣問題上實質性準備軍事幹預行動。

文章稱,拜登政府的「印太戰略」咄咄逼人,但製造「新冷戰」不得人心。冷戰結束以來,東亞已經成爲世界經濟增長的重心之一,也是全球範圍內最爲穩定與和平的區域。美日等國試圖在亞洲製造和挑起「新冷戰」,只會綁架和傷害亞洲持續了數十年之久的和平與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勢頭。

文章稱,中方多次規勸美方與中方相向而行,確立對話而非對抗、雙贏而非零和的交往基調。然而,拜登政府一方面強調對華「去風險化」,另一方面拉幫結派,不斷推升中美對抗的風險。中國拒絕被美國「帶節奏」,拒絕「新冷戰」,堅持各國應該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這纔是亞洲各國人民共同的心願與期待。今天的中國絕非是當年的蘇聯;今天的美國,卻依然是當年的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