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看經濟】戴志言/以「外送服務」帶動臺灣餐飲創新機會

外送經濟模式屬於C2B2C的應用,亦即用戶之間透過新遞交窗口、配送體系滿足用戶之間的物流需求。(示意圖/翻攝自foodpanda官網

戴志言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所副研究員

隨着國際外送服務平臺進入國內,並引發外送人員的人身安全與勞動權益問題之後,外送服務一時之間成爲臺灣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的服務。以往的餐飲零售產業因爲營運模式之故,消費者的物流配送本身是一個高度複雜的問題,而在新的物流配送技術和模式出現之後,對於實體零售、餐飲服務等行業來說,新的物流配送技術可以刺激用戶產生新的服務需求,而足夠豐富的服務也是刺激物流配送系統持續創新和完善的動力。

▲日前city’super與Uber Eats合作買菜外送。(圖/city’super提供)

從模式而言,外送經濟的模式屬於C2B2C的應用,亦即用戶之間透過新遞交窗口、配送體系,滿足用戶之間的物流需求,外送平臺更強調Peer to Peer的運作概念,使複雜的供需端點結構透過平臺運作達成更有效率的配送服務。熟食配送服務本質上是餐廳外賣服務的延伸,對配送時間的要求較爲明確嚴格。現有常見的熟食配送主要是用外送尖離峰時間差異與剩餘人力、設備,以兼職人員作爲外送主力,而熟食配送的下一階段則是以半成品生鮮電商服務爲主。半成品生鮮電商服務是用戶按照特定食譜內容,把每餐所要用到的原材料生鮮半成品搭配運送,因此這類服務可視爲「食譜化的原材料訂購服務」。半成品生鮮電商雖然強調配送速度,但並沒有達到「即時配送」的程度。比起配送速度,它更強調的往往是食材新鮮和食譜的創意。

▲量販業者家樂福與foodpanda合作推出外送服務。(圖/業者提供)

以國際發展經驗而言,外送經濟對於餐飲服務業影響,在於改變消費者原先的購物行爲模式,實體門店的經營受到外送模式的影響,出現門店來客數量不足、餐飲消費現場冷清現象,而在中國的某些大型購物中心更可以發現外送大軍集結於各餐廳之前等待外送訂單奇特現象,形成「門店外有外送大軍,門店內門可羅雀」的現象。雖然店家短期內可以因爲線上訂單增加提升收入,但是實體店面營運需要支付的各類租金人事成本,長期來說不見得是一個划算的營運模式;對於小型店家而言,如何維持品牌創新特色,使消費者能夠重複使用外送服務平臺訂購,彌補因消費行爲轉變而消失的實體門店消費者,是加入外送服務平臺之後的重要發展議題

智慧餐機。(圖/翻攝人民網

餐飲服務業如何利用科技帶來更多的收益一直是產業努力的發展目標,從店內服務機器人、自助點餐機、餐點與材料管理系統無人取餐服務等科技應用,都顯示餐飲服務對於科技創新一直保持高度興趣。外送服務平臺的加入,提供小型餐飲業的科技應用機會,但是業者也需要在餐飲產品不斷投資創新,以新餐飲服務內容持續吸引消費者透過外送服務平臺消費,藉由提升本身的創新能力與外送平臺的合作效益,達到提升整體營收的目標。現有的外送服務過於強調現有熟食產品的服務,若未來可以擴大結合超市資源發展食譜配送到家服務,以餐飲創新加上提升消費者的過程參與感,外送服務平臺或許是促進餐飲服務創新的因素之一。

熱門推薦》►臺灣還需將「汽車」列爲策略性產業?►從更新科技研發指標,再創臺灣經濟實力!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