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江西虎患:一萬人命喪虎口,因麻布業的發展而消失

如果對我國的四個虎亞種進行實力排序,華南虎的體型最爲弱小,捕食能力也並不出彩,完全是名列倒數的存在,但它在歷史上造成的虎患,卻是另外三個亞種遠遠不及的。明清時期江西虎患肆虐一時,食人事件層出不窮,曾創下一萬人的死亡記錄,虎患爲何會在江西集中爆發?而在火器尚未普及的時代,我們的祖先又是如何將老虎驅逐的呢?

江西虎患猖獗的原因

其一:華南虎是唯一倖存的大型動物

根據考古研究發現,在距今20萬年前的中更新世左右,江西境內就有大量的華南虎種羣分佈,主要集中於臨近福建的武夷山一帶。同時與華南虎生存在這片大陸上的,還有劍齒象、大熊貓、西藏黑熊、巨貘等大型哺乳動物,剛剛掌握石器製作的猿人就是和這些原始動物一同相處。

當時的畫面極有可能是這樣:繁星點點的夜空之下,猿人在山洞中點燃篝火,彼此分享白天圍獵來的食物,不遠處的森林中,黑熊與它們的鄰居大熊貓在樹洞中安然入睡,樹下零散分佈着劍齒象和犀牛,巨貘則癱在河牀上啃噬着翠綠的苔蘚,數只覓食的豪豬沿着河流緩緩前行,背後則尾隨着一隻飢餓的華南虎。

然而,在經過數十萬年的演化後,大多物種都已經在江西銷聲匿跡,人與老虎儼然成爲這片土地上的真正霸主。在長期以來的人虎鬥爭中,雙方各自佔據了一定領地,對於頂級掠食者老虎而言,它們憑藉對森林的掌控來對人類形成三面包夾之勢。

縱觀整個江西的地理形勢,除了北部爲平坦的鄱陽湖平原以外,東西南三面環山。西部爲羅霄山脈組成的“多”字形山帶,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南部爲南嶺山脈主導下的自然屏障,海拔處於500-700米之間,東部與福建接壤之處則由地勢極高的武夷山脈構成,最高海拔達到了2100米。

作爲森林霸主,老虎素愛在中高地帶的丘陵中生存,那裡有繁盛茂密的灌木叢提供生活空間,這就決定東、西、南三部成爲華南虎的主要分佈區域。

僅大型虎患就造成7000人死亡

明代以前,由於人地矛盾並不明顯,人類大多聚集於北部的河湖平原一帶,與老虎極少發生衝突。但到了明代中期,中國人口出現了第一次激增高峰,正式突破了1億大關,爲了謀求更多的生存途徑,人類不得不由平原向山區進發,吉安、贛州、撫州三地成爲人虎衝突的主要地域。

上猶縣(贛州)地處江西省西南邊陲,是平原移民的最後落腳點,移民突然紛至沓來,擾亂了該地固有的生態平衡,以至於遭到了老虎的瘋狂報復。據明代史料記載。上猶的所有村落均遭到了老虎的猛烈襲擊,死傷極爲慘重。

嘉慶二十三年是一個關鍵節點,在此之前,江西爆發的虎患從未造成過上百人傷亡,更別說這次竟有上千人命喪虎口。而老虎作爲獨居動物,如果不是棲息地與食物鏈受到影響,怎會成羣結隊的入侵人類領地,這說明江西地區的虎患已全面來臨。

其二:氣候與戰亂因素

老虎雖然作爲食物鏈的頂級掠食者,但它們對環境的適應力極差,需要有足夠的食物、水源、林地滿足其生存需求,其中排在首位的便是食物供給。

自嘉靖年間始,中國發生了大規模的極寒天氣,整體氣溫下降約2-3攝氏度,歷史上將這段時期稱作明清小冰期。在低溫氣候的影響下,江西甚至出現了正月大雪,接連40餘日不停的異常現象。

旱災

氣溫的驟降,首先就會造成旱災與和洪澇的來回交替,隨着河流水草的相繼乾枯,大量食草動物死亡,老虎在無食可覓的情形下,只好將目標轉向數量龐大的人類。

與此同時,人類的生活也受到自然災害的嚴重摧殘,在科學技術並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對於洪澇、旱災的防範程度有限,只得任由田地減產,以至於食不果腹、饑荒頻發。一時間屍體堆積如山,朝廷根本無力賑災,久而久之便形成一個完整的災害鏈條:極寒天氣-農作物減產-饑荒-人類死亡-瘟疫大作。

在走投無路的情形下,無數流民積聚成羣,漸漸發展爲農民起義。江西作爲毗鄰湖南的要省,乃是張獻忠起義的三大根據地,明廷派出左良玉在此清剿義軍,左良玉初到江西,便任由屬下燒殺搶掠,不斷開展屠城暴行,萍鄉、九江等地更是被屠的十室九空。被據資料統計,明清交替之際江西人口下降了40%。

隨着人口的極度銳減,原先阡陌縱橫的田地變得一片荒蕪,這爲灌木叢等次生林的恢復提供了契機,同時也擴大了老虎的活動空間。老虎開始肆意闖入城鎮,將戰爭中的倖存人口啃食殆盡,正如順治年間的景德鎮方誌記載:

不難看出,戰爭削弱了城內的守備力量,以至於爲老虎提供了捕食便利。而老虎爲了增進捕獵效率,竟公然在城牆底下搭建巢穴,並肆無忌憚地橫行於大街小巷,這就導致命喪虎口的人數進一步增多。僅明清交替之際,江西就有3000餘人命喪虎口。

江西虎患消失的原因

其一:民間勇士徒手斃虎

虎患的爆發不僅給民衆帶來生命威脅,還嚴重影響着地方社會秩序,作爲一方治安的保護神,縣令必須要想方設法地清除虎患,否則就要受到免職的懲處。

在虎患最爲嚴重的浮樑縣城,縣令蕭蘊除要求堅固城牆,還在入城要道中設立關卡,同時增派兵員進行防備,有效地將虎羣攔截在了城門以外,虎患始息。

城鎮百姓之所以能夠抵禦老虎侵襲,依靠的是充足的武備力量,但這畢竟只是少數。在古代農業社會,人口大多聚集於山野鄉村當中,在沒有官方軍隊的庇護下,他們只能通過實踐來摸索出一套打虎方法。

民間打虎的主體既有專業獵戶,也有野外勞作的百姓,還有外出的販夫商旅,只要接受過專業捕虎訓練,那就有一戰之力。如九江武寧縣就有幾位打虎高人,能夠通過各式各樣的花招來搏殺老虎。

頻繁的虎患,必然導致應對手段的日益成熟。江西民衆不僅能以長矛殺虎,還將鐵器運用到了極致。在與老虎搏鬥的過程中,先將鐵傘擲入老虎口中,然後再啓動機關使虎口被傘體牢牢控制,趁着老虎無力反撲的空擋,掏出匕首給予最致命一擊。此外,還有像李五叔這樣的能人異士,能夠根據老虎的作戰習性,與之鬥智鬥勇,最終徒手擊斃14只老虎。

顯然,徒手搏虎並非山東大漢的專利,江西力士也同樣能夠做到,更有甚者可以在一日搏殺兩虎,據鄱陽縣方誌記載:

民間打虎雖然具有零散性的特點,但因爲參與人員龐雜,且具備專業的捕虎技術,江西的虎患得以遏制,但隨着第二次人口增長高峰的來臨,人虎之爭又再度上演,其激烈程度達到了歷史之最。

其二:麻布業的快速發展

康熙統治後期,爲了減輕貧苦農民的負擔,便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免稅政策,號稱“滋生人口,永不加賦”。如此一來,爲了養活爆炸式的增長人口,人們開始將墾殖範圍拓展到了丘陵山地,開展浩浩蕩蕩的墾山運動。

與此同時,美洲作物的廣泛種植,大大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糧食產量,由於民食問題已被解決,使人們能夠利用土地去種植經濟作物。

江西素有“麻布之鄉”的美譽,清代市場上流通的麻布多半取自江西,新餘、吉安、宜春三地是盛產麻布的中心,山民爲了種植黃麻、劍麻等經濟作物,不惜放火焚林,以至於威脅到了老虎的生存。

黃麻

天下熙熙,皆爲利來,爲了擴大自身經濟利益,無數山民加入手工作坊,從事種植、採集等工作,當吉安州的林木被砍伐殆盡時,甚至要組織人員前往鷹潭、南昌採辦。華南虎因棲息地遭受破壞,生存空間極度壓縮,轉而對貪婪的人類展開報復,正當吉安當地的麻布業開展的如火如荼時,一場前所未有的虎患悄然而至。

在清代,禾川鄉作爲永新縣的下屬單位,其轄區人口不過1萬而已,也就是說,每10人當中就有1人命喪虎口。如此兇猛的虎患,引發了官民的合力捕虎。另一方面,森林資源的急劇衰退,直接導致了老虎無處可藏,只得向高山地帶轉移。

除了種植經濟作物外,造紙、陶瓷業的發展也對森林造成了很大破壞,廣信府的造紙聞名全國,景德鎮陶瓷也是聞名遐邇,皆屬於供不應求的手工業產品,需要耗費林木作爲原料。

從雍正初期至同治中期的100多年時間中,江西多地的林木被消耗殆盡,就連“植物王國”贛州都已經是荒蕪凋敝,此時的華南虎再也沒有藏匿空間可言,正如當地的方誌記載:“虎當日山深谷暗,所在多有,近今草闢荊披,民蕃盛不常見雲”。可以說,清朝中期手工作坊的蓬勃發展,導致了森林資源的極度衰退,這纔是虎患在江西消失的重要原因

結論:

1992年,考古人員在景德鎮溶洞內發現了一塊虎齒化石,證實了華南虎在江西存在了13萬年之久。但令人遺憾的是,自1980年以後江西就再也沒有發現野生華南虎活體,這證明生存了13萬年之久的華南虎宣告滅絕。

莊子有言:萬物一齊,孰短孰長。宇宙萬物都有自身的內在價值,人類與老虎共同生存於自然界,絕對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

作爲中國的本土物種,老虎自古以來就被視爲威猛的瑞獸,雖然明清時期的江西虎患肆虐一時,但如果不是人類漫無止境的開拓,危及到了老虎的生存空間,老虎又怎會突然由瑞獸化爲惡獸,並進行瘋狂報復。這警示我們,只有尊重生命,以平等的視角去看待世間萬物,才能做到與自然界的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