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揚爆炸比八仙塵爆更棘手 專家:傷患多3大危機

臺灣醫療救護學會理事長範傑閔。鄭鬱蓁攝影

屏東明揚國際科技工廠發生火災後連續爆炸,延燒28小時,造成4名勇消殉職,上百人死傷。專家指出,這次大火發生的閃燃事件,情況最像8年前的八仙塵爆,但更棘手的是,這次傷亡還有因爆炸飛濺造成的外傷,並據此引發失血、呼吸道灼傷、皮膚損傷3大危機,建議可強化工廠業者的資料管理、科技救災機制。

臺灣醫療救護學會理事長範傑閔表示,屏東明揚國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廠房大火,發生的閃燃事件,情況最像8年前的八仙塵爆事件。在大範圍的高溫環境下,最致命的是吸入性嗆傷,急性的吸入性嗆傷,會造成呼吸道的水腫,一旦呼吸道發生水腫,氣管就會狹窄,進而「無法呼吸」發生窒息。

另外,暴露在大範圍的高溫環境下,另一致命點是全身大面積的燒燙傷,皮膚與全身水分的調節有關,也能避免細菌感染。一旦有很大面積的燒燙傷,將很容易受到感染。

不過,有別於八仙塵爆以燒燙傷爲大宗,屏東大火以爆炸飛濺造成的外傷爲主,其中穿刺傷導致的失血、呼吸道灼傷、皮膚損傷是本次事件的3大危機。他建議可強化工廠業者的資料管理、與科技救災機制。

範傑閔指出,這次傷患病況要視爆炸型態而定,包括因爆炸壓力颳起地上碎片、鋼筋水泥或其他物質造成撞擊、穿刺、撕裂,會形成複雜外傷,萬一震波大、夠強或處於密閉空間,最嚴重還會造成器官破裂,因此,救難時,第一時間的立即性止血很關鍵,否則恐在送醫過程就失血過多死亡。

中華救護技術員協會榮譽理事長、臺灣醫療救護學會前理事長蔡光超表示,救災工作發展無人機或機器人進入現場評估,可降低人員死傷風險,甚至可深入到人類進不去的地方,但包括若無現場平面圖,未必追蹤到關鍵區域的狀況,同時還要克服通訊失聯的問題,加上爆炸根本難以預知,因此現行包含美國、日本尚未有夠好的工具可使用。

蔡光超認爲,政府現階段應要求工業區廠商交付的危險物質存放數量與位置等資料的完整性,尤其這些資料都是動態性,必須強化維護,在救災時可望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