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海外博士後,擬歸國!

又一位青年才俊,決定學成歸國。

通過物理競賽被保送到清華大學錢學森力學班的胡脊樑,目前在MIT從事博士後工作。他表示,會在明年上半年結束MIT的博士後研究後,回國繼續從事科研。

通過物理競賽被保送到清華大學後,胡脊樑第一次對“物理”迷茫了。

“當時在錢班學力學、航空航天等內容,感到這些方向上的理論框架已經比較完善,學到的東西可能會更多用於解決一些工程上的細節問題,就覺得取得創新突破的機會不怎麼大。”誕生了這個念頭後,胡脊樑開始搜尋新的科研目標。

在大二聽了中科院院士施一公關於生命科學研究的講座後,胡脊樑開始接觸物理和生物交叉的研究領域。

“我大概是第一個從錢班轉去做生物的。”胡脊樑說。

在清華生命科學學院的俞立教授“門下”,胡脊樑把作息調成從清晨6點到凌晨1點,用加倍的努力啃下了兩個學科的基礎知識。大四那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將一篇刻畫“哺乳動物細胞內細胞器在細胞質內的力學行爲與其尺度、速度等因素有關”的論文,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

本科期間,胡脊樑共發表5篇論文,其中1篇還是以共同一作身份,發表在PNAS上。

胡脊樑在科研方面優異的表現,使他獲得了多所名校拋來的橄欖枝。2017年,他以直博生身份進入MIT,並延續了本科階段研究細胞動力學的路線。

本科畢業、直博,在細胞動力學領域連續發出3篇PNAS之後,胡脊樑卻想“轉行”,轉碩再讀博,研究更加複雜多樣的生態動力學。

在直博的第三年換方向,糾結還是有的。胡脊樑向鄭泉水、俞立等老師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想法,他們都無一例外支持他追隨自己內心的想法。原本還有些猶豫的他,當晚就給導師Jeff寫了郵件。

於是在完全能夠直博畢業的情況下,他先轉碩士畢業,又轉投到Jeff Gore的“Physics of Living System Center”課題組攻讀博士學位。

在MIT度過5年,胡脊樑也留意了中西對學生能力培養的不同。

“清華學生的學習壓力肯定比MIT高很多,通過課程打下的知識基礎也非常紮實和牢固;MIT並不注重‘教得全’,而是注重把最前沿的東西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有趣,強調學以致用,這是我們缺乏的。”

他也感受到不同的科研氛圍:

“美國給我整體的感覺是科研思路更廣,能看到大家做以前沒人嘗試過的新方向更多一些,同時學術交流更順暢些,很多人很樂意把沒發表過的研究拿來作報告;國內相對可能更封閉、傳統些。”

如今,一直在“裝行”的胡脊樑已然對日後的規劃明瞭:

在結束MIT的博士後研究後,他將於回國繼續從事科研,做個PI(Principle Investigator,學科研究員)並實現自己的科研理想:

“有一天,能夠把生物書寫得像物理書一樣簡潔而優美。”

來源:青塔綜合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