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生活」北美館開展 萬年大樓竟是臺灣現代化先鋒

1973年落成的萬年商業大樓,則是帶動臺灣邁向現代化消費模式的重要建築。圖/北美館提供

承載無數人青春回憶的萬年商業大樓,面臨都更的南機場公寓,當年興建時可是臺灣最摩登的時尚地標、以及最現代化的集合式公寓。「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昨天開展,在3名建築學者吳光庭、王俊雄和王增榮的研究策畫下,帶領觀衆走進時光隧道,回到這些老建築最光彩燦爛的時代,展現臺灣在二戰後社會與文化的多元面貌。

北美館2021年推動「北美館藝術園區擴建計劃」之際,同時展開「二戰後至1980年代的臺灣建築」專題研究,今年終以展覽的方式全面呈現研究成果,展覽由六個子題展開,包含「美援」、「中國復古」、「中國現代」、「在地現代」、「非典型」以及「新生活」。

北美館館長王俊傑表示,以建築作爲臺灣1949年至1983年的觀景窗,並不僅在於探討建築形式與建築史,而是從當代的角度,探討追尋現代化的過程中,對於主體性、何謂理想的現代生活想像及其對我們的影響。「摩登生活」企圖提出建築展覽的不同可能,並期待觸發更多議題的討論。

吳光庭指出,二戰結束後臺灣面臨政權轉變, 1949年底國民政府來臺,將不同的建築工法與觀念、生活方式一併帶來,對當時受日本殖民文化影響的生活方式產生影響。此展的「序曲」以北美館典藏的鄧南光「戰後在臺日人拍賣家當」攝影作品,與承襲日治時期折衷洋、和、臺傳統的「茶金」原型姜阿新洋樓模型揭開序幕,帶領觀衆進入戰後多元文化並存的時代氛圍。

臺灣在1950年代興建公共住宅、鼓勵民間投資興建公寓住宅,王俊雄表示,當時政府希望透過現代化的住宅將民衆引向美好理想的現代生活。「新生活」展區展示中興新村的配置模型,拔地而起的南機場公寓、林肯大廈舊照片,不論是當時從地面邁向高層化公寓的垂直居住經驗、考量生活機能的公共設施,或是首創將廚房和浴廁納入室內的配置,皆展現對現代生活美好願景的期待與實踐。

如今被形容爲「天龍國貧民窟」、面臨都更危機的南機場公寓,1964年落成時,是臺灣最先進的現代式集合住宅。此案由德聯、利衆與中國興業等建築師事務所聯合設計,引進歐美的新式建築工法,在8至15坪最基本生存限度的住宅中兼顧公共需求,首創戶戶配設抽水馬桶與獨立廚房,滿足人們對現代生活整潔且高效率的想望。此外還有特殊的旋轉樓梯設計,同時設有污水處理廠、集中式垃圾箱,一度成爲政府向外賓、華僑展示的模範社區。但因爲每戶面積過小,造成許多住戶向外增建,埋下今日的惡果。

1973年落成的萬年商業大樓,則是帶動臺灣邁向現代化消費模式的重要建築。王俊傑表示,大樓裡面有將近200家小店面,把所有的商品都集中到大商場裡販售,改變當時消費者買特定商店得到特定小店的消費模式。

萬年大樓由臺灣本土建築師蔡柏鋒設計,他被建築學者徐明鬆形容爲「不帶偏見的形式實驗者」,不曾出國留學,卻透過努力讓作品成爲時代的典範。他以網格系統設計萬年大樓,透過90乘90的方柱排出矩陣,設計出可讓兩輛汽車停車、也可供分隔成兩個攤商的六米格狀空間,不只迴應銷售百貨的需求,也迴應1970年代的汽車開始普及。

值得注意的是,忠泰美術館主辦的「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暫名)也將於下半年開展。「摩登生活」將與此展合作串聯推出專題座談活動。兩展銜接故宮紀錄代清代皇室建築與臺灣建築之間微妙傳承的「院藏清代歷史文書珍品:皇家建築圖檔文獻」,三大博物館接力展出建築展,年代也剛好銜接清代到現代、解嚴前和解嚴後,串起臺灣建築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展期間將配合兒童節延伸適合親子參加的特別活動,以及與王大閎建築劇場串聯的身體計劃工作坊,此外更邀請與本展合作模型製作的八校建築系師生參與「摩登生活實驗室」一日創作活動。詳細活動辦法及訊息請參見北美館官方網頁或追蹤北美館臉書粉絲專頁關注

鄧南光《戰後在臺日人拍賣家當》。圖/北美館提供

如今被形容爲「天龍國貧民窟」、面臨都更危機的南機場公寓,1964年落成時,是臺灣最先進的現代式集合住宅。圖/北美館提供 ©中央日報

「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昨天開展,在建築學者吳光庭、王俊雄和王增榮的研究策畫下,帶領觀衆走進時光隧道,回到這些老建築最光彩燦爛的時代,展現臺灣在二戰後社會與文化的多元面貌。記者陳宛茜/攝影

「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昨天開展,在建築學者吳光庭、王俊雄和王增榮的研究策畫下,帶領觀衆走進時光隧道,回到這些老建築最光彩燦爛的時代,展現臺灣在二戰後社會與文化的多元面貌。記者陳宛茜/攝影

「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昨天開展,在建築學者吳光庭、王俊雄和王增榮的研究策畫下,帶領觀衆走進時光隧道,回到這些老建築最光彩燦爛的時代,展現臺灣在二戰後社會與文化的多元面貌。記者陳宛茜/攝影

「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展出多名前輩建築師的影音訪談。記者陳宛茜/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