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強調"維持對華關係是優先事項",這個表態很重要
(原標題:莫迪強調"維持對華關係是優先事項",這個表態很重要)
以下文章來源於底線思維 ,作者維傑·普拉沙德
觀察者網時評專欄
從邊境地區有關問題達成協議,到兩國領導人在金磚峰會上的會晤,近期中印關係“止跌回暖”的跡象明顯。
中印關係的改善對雙邊關係與國際形勢有哪些影響?爲什麼中印關係的改善如此曲折,印度偏向美國主導的“四方安全對話”起到了怎樣的作用?觀察者網對話三大洲社會研究所執行董事、印度學者維傑·普拉沙德先生,帶來他的個人觀察。
中印兩國在領導人正式會晤前宣佈達成協議,圖爲莫迪。資料圖
【文/觀察者網 郭涵】
觀察者網:中印兩國領導人在喀山金磚峰會期間正式會面,此前雙方外交部宣佈就邊境問題達成協議。您怎麼評價這次會面的重要意義?
普拉沙德:首先,人們應該意識到,圍繞着本該在1950年代解決的邊境問題,中印之間有過一段相當不愉快的歷史。這個爭議上溯到殖民時代,我認爲應該理解這纔是問題的本質。
是英國的殖民主義者強加給了印度和中國人民一段邊界,這不是印度和中國本來就存在的爭議,兩國都試圖擺脫殖民者留下的遺產。事實上,中國和緬甸在上世紀50年代成功解決了劃界問題,說明這並非無法實現。但是印度和中國這兩個年輕的現代國家,爲什麼沒能解決殖民者強加的爭議?對此各有各的說法。
我的觀點是,對於拉達克地區和藏南地區的問題存在許多誤會,這是邊境爭議中兩個最突出的問題。2020年,兩國很不幸地發生了衝突,也是過去4年來中印最高領導人難以舉行正式會晤的原因。
如今,中印兩國在領導人正式會晤前宣佈達成了協議,但有些媒體的頭條標題並不準確。雙方解決的是2020年衝突所引發的爭議,也就是各自在哪些地方設置哨卡的問題。對於哨卡和巡邏的安排達成了協議,但並不意味着邊境衝突已經得到解決。坦率地說,我期待着中印兩國未來有一天能夠正式完成劃界,因爲這是一個早該被解決的遺留問題。
兩國領導人都已經意識到雙邊關係的重要性,未來存在巨大的前進機遇。現在不僅僅是中方,而是印方(外交部)也談到,我們需要穩定、可預測的和友好的雙邊關係。印方不想要動盪的、敵對的關係。只有先確保穩定、可預測,雙邊關係才能改善與發展。
爲什麼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亞洲大國之間要相互充滿敵意呢?坦率地說,這是不合邏輯的。全球經濟的重心正在轉向亞洲,這是推動中印關係改變的真正動力。不過,我們依然有許多工作要做,兩國人民仍需加深對彼此的理解,將對方視作鄰居與夥伴。也許是出於不同的理由,但兩國領導人認識到雙邊關係需要翻開新的一頁。而我認爲這次會晤是向前進了一大步。
也許人們會好奇協議中談成了哪些內容。但在我看來,有時候在國際關係裡面,友好的氛圍是推動外交關係穩定發展的開始,穩定與可預期纔是未來最需要的。
觀察者網:印度國內輿論對於這次兩國達成協議與領導人正式會晤的看法,能否談談您的觀察?
普拉沙德:過去5年來,中印兩國政府並沒有試圖刺激國內民間對彼此的敵意,而是試圖降溫。我認爲這非常值得肯定。莫迪總理在與習近平主席會面後表示,維持穩定與邊境和平是印度的優先事項。這個表態很重要。
確實,在印度,執政黨內部有一派人持頑固的反華立場。這些人自1962年的邊境衝突以來就存在於印度右翼政治勢力中。但我認爲,莫迪政府中的大量成員,以及在野的中間派、左翼政黨都沒有持根深蒂固的反華立場,他們希望改善中印關係。左翼政黨是出於反對戰爭的角度,中間派則是渴望加深中印經貿往來。2023至2024年,中國再度超過美國成爲印度的最大貿易伙伴。我認爲印度的貿易重心遲早會從美國轉移到亞洲國家這邊。
過去5年,印度從中國進口的電子元件數量增加了兩倍。《華盛頓郵報》製圖
所以,當莫迪總理表示“維持對華關係穩定是優先事項”時,這非常有意思。不應該僅僅因爲印度政府中存在一個反華的派系就低估“優先事項”這個詞。大多數印度人並不關心反華議題,務實的印度民衆渴望與中國維持良好的關係。打個比方,當印度引進投資,比如計劃建設高鐵時,他們不可能期待美國的幫助。如果想要引進的話,可能是法國的企業和技術,但中國的會更好。
觀察者網:在您看來,爲什麼中印關係改善的過程花了如此之久?阻礙雙邊關係發展的核心癥結是什麼?
普拉沙德:我認爲,首先,中印兩國最高領導人在2022年的二十國集團(G20)巴厘島峰會場邊交談過,所以並不是5年來都在彼此冷落對方。其次,2020年的衝突發生後,2021年、2022年依然在中印邊境發生了衝突與對峙。爲什麼會繼續出現這個問題,究竟是政治問題還是軍事問題?
我個人的看法是,這在很大程度上事關兩國的聲譽。邊境問題就是聲譽問題,這些國家並不是爲了爭奪鈾礦或是石油儲備等資源。而涉及到國家聲譽問題,只有通過政治方式解決,但這通常會花費許多時間。對於兩國政府來說,諸如“在邊境問題上讓步了一兩公里”這樣的消息,顯然會帶來巨大的國內政治代價。印度和巴基斯坦也存在邊境問題,所以對於印度來說,這並不是一件新鮮事。
觀察者網:有觀點認爲,印度對華政策的調整也與加入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機制後對自身角色的定位發生改變有關。您怎麼看?
普拉沙德:“四方安全對話”機制確實對中印關係產生了重要影響。這個機制成立於2007年,但運作的並不順利。我們現在看到,美國又牽頭搞了一個“美日澳菲”安全合作機制,縮寫是SQUAD。爲什麼要在QUAD基礎上又弄一個機制?因爲過去兩年來,隨着俄烏衝突上演,印度開始對扮演美國對華“前線國家”的角色失去興趣。
印度拒絕配合西方制裁,繼續購買俄羅斯能源,也沒有再積極地參與QUAD,而美國對印度參與的信心也出現了一定動搖,於是找上了菲律賓。前段時間,菲律賓的小馬科斯政府開始在南海問題上製造緊張,在美國的配合下襬出咄咄逼人的姿態。而莫迪政府已經不再展現出這種姿態,反而在最近的雙邊會晤中強調,印度並不想挑釁中國。
人們需要理解,印度的外交政策正在發生重要轉變,這個國家越來越開始理解中國扮演的角色,印度不一定要把中國視作競爭對手,中國也可能是一個機遇。中印之間有什麼值得競爭的呢?也許商業上存在一定競爭,但中國經濟正在朝下一個階段、更注重高科技的領域發展。印度應該加深與中國的合作,這也有利於推動全世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
觀察者網:您提到了印度的外交政策調整,包括在加入QUAD、與美國合作的關係上有自己的考慮。印度如何界定與美國的關係,這與它作爲冷戰時期“不結盟”運動發起者的歷史遺產是否一脈相承?
普拉沙德:這是個好問題。蘇聯解體後,印度的外交政策建制派做出了一個現實主義的決定,即印度需要與美國開啓全新的外交關係。美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對於關係不好的國家,美國會給他們貼上“流氓國家”的標籤,這就是時任國家安全顧問(1993-1997)安東尼·萊克的原話。印度不想被孤立,也是在那個時候選擇與以色列建交,改變了長期以來支持巴勒斯坦的外交立場。接下來,2007年的金融危機席捲整個西方。印度、中國等國家都開始重新評估局勢,認爲不能夠再高度依賴美國。
在印度看來,首先,冷戰結束後,美國開始成爲一個反覆無常的、濫用軍事實力的政治大國。美國入侵伊拉克並在中東狂轟濫炸,讓所有人感到恐懼;稍早之前,美國也曾悍然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我相信中國人也對此記憶猶新。
其次,美國經濟不再可靠。美國不會再買印度的產品,這也是2009年金磚國家組織成立的理由之一。這些國家決定暫時放下政治分歧,專注於彼此之間的貿易。必須承認,金磚國家組織成立之初的目標是成爲一個貿易集團。但在推進貿易合作之前,你需要進行政治評估,需要調和各國在政治上的不同看法。隨着世界開始發生變化,印度也在重新評估對美國的看法。當然,這個重新評估的過程並不代表印度同美國決裂,即使是現在,印美之間依然保持着密切的關係。
今年6月17日,莫迪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會面,雙方發佈就芯片等領域開展合作的聯合聲明。圖源:印度總理社交媒體賬號
不過,隨着美國在經濟上步履蹣跚,印度政治精英會看得越來越清楚,反華的立場並不會給他們帶來豐厚的回報,不管是在經濟上還是政治上。他們必須要務實。
當澳大利亞政客去年喊話印度應該成爲北約的合作伙伴時,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表示,不,我們不想成爲北約的夥伴,我們不接受北約的思維模式。這是印度政府做出的一份重要聲明。即使是作爲一個政治立場偏右翼的政府,它也不想成爲美國聯盟體系的一部分。
這算是一種“不結盟運動”的新形態嗎?與20世紀50年代不同,今天恐怕沒有“萬隆精神”那樣的宣言,有的是一種區別於過去、比較勉強的“不結盟”。正如參加喀山峰會的金磚國家,他們並沒有在所有問題上達成一致,比如譴責以色列停止種族屠殺這件事。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意見和立場,這是一個逐漸發展、協調的過程,也許到2025、2026年或者很多年後才能調和分歧,但我們清楚前進的方向。全球南方國家中出現了一種新的氛圍,他們想要擺脫屈服於美國的角色,創造一個不同於過去的、真正基於多邊主義和尊重聯合國憲章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