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不舒服?「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原因曝 醫:影響從頭到腳

圖、文/吳榛槿醫師

在現代的快節奏生活中,高壓環境使自律神經系統無法正常運作,導致失眠、消化不良、心悸等症狀。今天,小宙初日診所-吳榛槿醫師將帶着我們深入探討自律神經失調的定義、成因、診斷方法及其與肥胖和糖尿病的關係,並分享自律神經失調檢測表和有效的調節方法,幫助我們瞭解並應對這一現代人的隱形健康問題。

自律神經失調是什麼?會對身體造成哪些影響?

1.定義及基本概念

「自律神經失調」並非正式的疾病診斷名稱,而是生理表現和不適症狀的統稱。它通常表現爲多種無典型症狀的不適,可能從頭到腳影響身體的各個部分。

2.自律神經的功能

自律神經又稱爲「自主神經」,是維持生命基本機能的神經系統,不受意識控制。它負責調節心臟跳動、消化、眨眼、出汗、調節體溫等基本生理功能,廣泛分佈於全身的內臟及組織器官。

3.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

自律神經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組成,兩者的作用相反。

交感神經:在緊張時促進血管收縮、心跳加速、血壓上升,抑制腸胃消化與睡眠。

副交感神經:則使血管舒張、心跳變慢、血壓降低,促進腸胃消化,讓人體進入休息狀態。

正常情況下,這兩者會互相調節,保持平衡。

自律神經爲什麼會失調?成因一次看!

1.壓力過大

生理壓力(如感染、手術)、心理壓力和環境壓力(如溫度、空氣、噪音)都是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的常見原因。長期高壓環境、重大打擊、缺乏紓壓管道等情況下,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疲於反應,容易引起焦慮、憂鬱、恐慌等問題。

2.體質問題及荷爾蒙變化

某些人體質易於自律神經紊亂。此外,荷爾蒙變化也會影響自律神經平衡,例如女性在生理期、懷孕、產後及更年期容易出現自律神經失調。

3.作息不正常

自律神經有固定的規律,白天交感神經較活躍,晚上副交感神經較活躍,調節身體機能。經常熬夜或日夜顛倒的作息會打亂生理時鐘,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其他現代人常見的行爲如暴飲暴食、節食、憋尿等也會影響自律神經的平衡。

4.其他因素

家族遺傳、基因、相關疾病(如甲狀腺亢進、糖尿病)、藥物和毒物(如重金屬中毒)及維生素B12缺乏也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的診斷方法

1.症狀多樣性

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多樣,常見的有頭痛頭暈、食慾不振、疲勞無力、失眠焦慮、胸悶心悸、皮膚搔癢、腹瀉便秘等。

2.排除其他疾病

診斷自律神經失調需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如心臟病、氣喘、糖尿病、憂鬱症、脊椎問題等。在排除其他疾病後,若症狀依然存在,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

3.監測指數

-心率變異率(HRV):心跳變異性較高,表示自律神經調節平衡能力較好。-交感神經皮膚電位反應檢查(SSR):檢查神經刺激後引起的真皮層電位變化。-呼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根據呼吸頻率和深淺變化,監測過度換氣症候羣等症狀。-血壓變動測量:監測血壓變化,評估自律神經功能。

壓力肥可能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

1.交感神經活化與肥胖

研究指出,肥胖者常有交感神經過度活化,但這樣的活化不足以消耗過多脂肪,反而可能引起肥胖相關疾病如高血壓、胰島素阻抗等。

2.BMI與心率變異率之間的關係

關於BMI和心率變異率的研究結果不一致。究竟是交感神經過度活化引起肥胖,還是肥胖引起交感神經過度活化,目前尚無定論。

血糖若失控,自律神經恐跟着失調?

1.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DAN)

自主神經病變常見於糖尿病患者,影響心血管、消化、內分泌和泌尿生殖系統。主要表現包括無自覺性低血糖、休息性心跳過速、直立性低血壓、胃輕癱、神經性膀胱和汗流功能障礙。

2.血糖控制的重要性

控制血糖是減少DAN風險的關鍵。高血糖會通過氧化壓力等途徑引起神經損傷。嚴格控制血糖可以有效減少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的發生。

養成4好習慣:重拾平衡,擺脫自律神經失調

1.運動減壓

規律運動能促進大腦分泌多巴胺和血清素,提升幸福感,增強專注力。建議每天散步、快走、超慢跑、瑜伽或其他喜歡的運動。

2.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有助於活絡副交感神經,達到放鬆效果。建議每天練習10~15分鐘,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

3.飲食紓壓

食用天然原型食物,如豆製品、奶製品和香蕉,補充鈣質和鎂質,有助於神經放鬆。補充維生素B羣、魚油和GABA也有助於緩解壓力。

4.睡眠管理

每日睡滿7~8小時,減少熬夜,有助於調節自律神經、荷爾蒙與免疫系統功能,降低身體發炎、自體免疫疾病和癌症的發生率。

自律神經失調是現代人的隱形健康殺手,對身體健康有着深遠的影響。通過規律運動、良好睡眠、健康飲食和腹式呼吸等方法,可以有效調節自律神經,保持身心健康。

本文經授權轉自:小宙初日診所《身體長期不適卻找不到原因?小心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