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創新突破傳統農業“天花板”——甘肅慶陽“三元雙向”循環農業發展調查

“隴東糧倉”甘肅慶陽,農業生產資源相對豐富,是比較典型的傳統農業區域。但過去受空間所限,面臨農業廢棄物資源利用不充分、產業效益不夠高的問題。在探索農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過程中,這裡成爲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中爲數不多的整市創建獲批的區域。這裡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到底有何特色之處?他們探索多年形成的“三元雙向”模式又是如何運轉的?這種循環農業對於當地農業農村發展有何價值?記者深入慶陽田間地頭尋找答案。

在甘肅,慶陽絕對是“傳統農業大戶”,其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分別佔甘肅省的1/7和1/8。雖然擁有資源優勢,現代農業發展仍然需要更多“新東西”。這幾年,慶陽爲了突破農業發展“天花板”,一直在探索實踐“三元雙向”循環農業模式。據瞭解,這種模式是以種植業、養殖業、菌業產生的廢棄物作爲資源,將農作物秸稈和果木枝條、動物糞便、菌業袋料作爲“三元雙向”循環農業的關鍵載體,完善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有效路徑。

慶陽市委書記黃澤元認爲,“三元雙向”循環農業是慶陽農業獨特的競爭優勢,也是農業轉型升級的方向。記者從慶陽市農業農村局瞭解到,通過發展“三元雙向”循環農業,慶陽優勢特色產業蓬勃發展,農業綠色技術集成推廣,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基本構建。當地“牛羊豬雞果菜菌藥”八大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407億元,貢獻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00元。同時,慶陽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顯著提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秸稈綜合利用率、食用菌袋料資源化利用率分別達84.7%、91.2%、95%。

單一產業轉向成鏈集羣

慶陽得以發展“三元雙向”循環農業,與其獨特的氣候特點、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產業基礎以及市場需求等密不可分。

“經過多年探索,我們的種植業、養殖業已經比較成熟。同時,慶陽年均氣溫對食用菌的生長極爲有利。”慶陽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楊宏睿分析說,從資源看,慶陽種植業、養殖業產生的秸稈、果木枝條、畜禽糞污等均爲菌業最好的袋料。

甘農蘑力(慶陽)農業發展公司正是爲此而來。2023年,他們在慶陽市寧縣焦村鎮西李村落戶,計劃建設包括蘑菇基料發酵廠、全自動控制栽培車間、採收車間、愛爾蘭示範大棚和精深加工車間等設施在內的雙孢菇生產基地。去年6月,一期項目已經投產,預計今年9月份菌料產業鏈投產,將形成從原料端到產品終端的產業閉合。

“食用菌工廠需要一定半徑範圍內的原料保障。”在試生產的一座愛爾蘭大棚內,該公司總經理姚亮指着正在採收的雙孢菇說,這裡生產的菌種原材料主要來源於慶陽周邊200公里範圍內的麥草和雞糞。姚亮拿起一片打理乾淨的雙孢菇介紹,工人剝下的外菇和菇根部分富有高蛋白,既能作爲動物飼料和高蛋白食物添加,也能作爲種植業的有機肥還田。“這樣就把種植業、養殖業、菌業3個產業循環起來了。”姚亮說,項目建成後,預計年消化小麥秸稈14萬噸、雞糞9萬噸,生產基料28萬噸、有機肥12萬噸。

3個產業間的互動循環,從理論上看似簡單,實則需要區域內產業基礎支撐。以往申報創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都是以縣爲單位,但慶陽最終成爲爲數不多整市獲批創建先行區的地方。“我們這樣做的目的,是考慮到各縣區資源稟賦各異、發展基礎不同,同時發展種養菌3個產業既不切合實際,也不利於做大做強。”黃澤元說,只有全市一盤棋,縣區打好各自優勢仗,才能形成大循環。

爲此,慶陽圍繞“牛羊豬雞果菜菌藥”八大主導產業,按照產業鏈和產業集羣打造,帶動農業增加值穩定增長。其中,對種植、養殖、菌業進行一體培育,在種植業上保糧、提果、增菜和優藥,在養殖業上區域化佈局、集約化發展,同時加快發展菌業,把資源利用水平大幅提升起來。

慶陽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小雷說,菌業對土地依賴較低,但產值較高,隨着大食物觀的樹立,未來市場前景廣闊。因此,在“三元雙向”循環中,慶陽將種植業作爲基礎,養殖業突出牽引,菌業則起到了循環紐帶的作用。

2018年,慶陽女孩孫曉媛就看到了家鄉發展菌業的獨特優勢,開始探索生產香菇。“香菇以前是南方地區在10月份到來年4月生產的菌類,北方春夏季生產的香菇可以錯峰上市。”在多地考察學習後,孫曉媛在慶陽市慶城縣驛馬鎮成立了甘肅鵬旭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近幾年將香菇產業做得風生水起,“普通鮮香菇一斤5元左右,我們的一斤賣到8元,還供不應求”。

孫曉媛的香菇爲啥貴?“不少香菇產地夏季氣溫太高,出菇量少,慶陽因爲氣候冷涼,每年夏季也可以正常出菇,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白。”孫曉媛說,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慶陽香菇品質好,因爲是以純果木爲原料。目前,鵬旭農業的香菇生產大棚已達到190座,還生產菌棒延伸產業鏈,每年可消化當地果木枝條5000噸以上。

2023年,慶陽市生產食用菌菌棒5965萬棒,食用菌產量達1.52萬噸,產業發展迅速成勢。

資源利用轉向閉合循環

2022年5月28日,從事食用菌產業多年的東北人徐永久,一到慶陽便聽說了“三元雙向”循環農業模式,當時就感覺“眼前一亮”,因此,他對這個日子記得特別清楚。

“這個思路非常好,以食用菌爲紐帶,一邊掛着農業,一邊掛着養殖業,3個產業循環起來,非常貼合當地實際。”如今,徐永久已是慶陽晶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兼任慶陽市食用菌產銷協會會長。近兩年來,該企業已經在慶陽建起黑木耳菌種選育基地,採用國內先進的全自動菌棒裝袋機、高溫高壓滅菌鍋、全自動接菌線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培養架,助力當地菌業高質高產。

前幾天,晶晶生物科技剛發貨10萬袋黑木耳菌袋,只檢出30袋不合格的產品。“在慶陽,產品合格率可以達到99.97%。”徐永久認爲,這與企業的自動化設備關係很大,此外慶陽的氣候也很好,在東北一年最多做兩季,在慶陽可以做到三季。

目前,晶晶生物科技日產能已經達10萬袋,每年可消化硬雜木3萬噸。同時,企業產生的菌袋廢料可用於有機肥生產。徐永久說,慶陽種植果園、蔬菜對有機肥需求量大,他們的菌袋廢料與當地的牛糞、羊糞混合發酵後,生產出有機肥,產品已經普及開來。

當前,慶陽多個縣區正在積極建設區域畜禽糞污集中處理中心。

寧縣源之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建設的區域性畜禽糞污集中處理中心已基本投運。該項目將種植業產生的秸稈、養殖業產生的畜禽糞便、食用菌產業產生的菌渣轉換爲沼氣和有機肥料,沼氣用於生產生活用電,沼渣、沼液爲附近果園、蔬菜提供有機肥。

在慶陽市西峰區彭原鎮鄢旗坳村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內,畜禽糞污資源化處理中心也在建設中。“這個項目是我們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區推進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建成後,可處理各類有機廢棄物15萬噸,產沼液肥8萬噸。”西峰區農業農村局局長李興科告訴記者,通過“以廢換肥”“送肥入棚”“示範用肥”等惠農模式推廣消納,使全區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5%以上,畜禽糞肥替代化肥比例達30%以上,建成糞污綜合利用示範基地面積達4萬畝以上。

正如徐永久所判斷的一樣,畜禽糞污資源化處理中心之所以加快建設,是因爲市場需求旺盛。在位於西峰區肖金鎮米王村的萬潤園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200多座日光溫室裡,有機肥已經被種植戶普遍認可。“以前不懂技術,主要使用複合肥。現在有經驗了,有機肥的效果更好。”米王村村民焦小燕種了4座日光溫室的蔬菜,一座溫室每年收兩茬,均以使用有機肥爲主。

肖金鎮副鎮長田飛說,對於蔬菜產業來說,在“三元雙向”循環模式中,不僅以使用有機肥爲主,對尾菜的處理也有了解決辦法。以萬潤園爲例,這裡建了一個簡易的尾菜處理中心,養蚯蚓吃尾菜,蚯蚓排泄物作爲肥料還田。初步探索出這種模式後,他們正在對尾菜處理中心改造提質,提高羣衆種植收益。

在構建區域大循環的同時,慶陽市還暢通產業間的小循環,提出儘可能實現廢棄物資源就地就近轉化利用。在種植業方面,突出農作物秸稈和果木棄枝轉化利用,初步建立“農戶定點交售、村級網點收集、企業加工利用”的收儲利用體系,推進秸稈果木棄枝飼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利用。養殖業方面,突出畜禽糞便轉化利用,推進畜禽糞污肥料化、基料化利用。菌業方面,突出菌糠轉化利用,培育菌糠菌渣加工利用企業,採用堆肥處理、燃料生產、苗牀基質、飼料添加等方式,提升菌糠菌渣肥料化、燃料化、飼料化利用水平。

據統計,2023年,慶陽市產生秸稈159萬噸,利用率達91.2%;果木枝條34萬噸,有21.8萬噸實現綜合利用;畜禽糞污1066萬噸,903萬噸實現利用;產生菌渣4萬噸,3.8萬噸實現利用。

單打獨鬥轉向集約經營

在推進“三元雙向”循環農業過程中,慶陽市形成一個共識:產業做大做強,僅靠單家獨戶不行,需要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積極參與。特別是菌業的發展,需要在農戶和龍頭企業之間形成一個利益聯結機制,既可拓寬農民收入渠道,又可減輕龍頭企業投資壓力。

記者在調研中瞭解到,甘農蘑力、晶晶生物科技、鵬旭農業等企業都是依託各具特色的聯農帶農機制,通過“龍頭企業管兩端,中間交給羣衆幹”的方式,實現企業與農戶共贏。其中,龍頭企業具體負責生產菌棒、培育菌種的前端和市場銷售的後端,把養菌出菇這個中間環節交給千家萬戶。

在養殖業發展中,集約化經營在慶陽市日益成爲主流。“我們引進正大集團這個龍頭企業,輻射全區118個養殖合作社,帶動5000多戶農戶增收,形成聯動帶農機制。”西峰區畜牧獸醫站站長高繼東說,近幾年,西峰區養豬產業快速發展,飼養量從2019年的3.5萬頭增長到2023年的25萬頭。其中,5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中,有70%都是以“三定六統一”模式進行養殖。

所謂“三定六統一”生豬生產模式,就是龍頭企業定仔豬飼料價格、定育肥豬回購標準、定育肥豬回購價格,統一良種仔豬、飼料供應、技術指導、疫病防控、購買保險、回收屠宰,推動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綠色化生產,並帶動種植業、養菌產業協同發展。高繼東認爲,這種精細管控基礎上的集約化發展模式,可以防止生豬市場價格波動對養殖戶造成衝擊。比如,今天的毛豬價格一公斤15元,“三定”戶每頭豬可以賺七八十元,普通養殖戶可能每頭豬會虧損一兩百元。

慶陽還總結推廣全舍飼工廠化養殖、全混合日糧標準化飼餵、全基因組良種化選育、全畜羣無規定疫病免疫淨化、全過程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五全五化”肉羊養殖模式;安全化、標準化、自動化、智能化、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全供應鏈、全循環鏈的“四化四鏈”肉雞生產模式。

在慶城縣高樓鎮楊塬村,慶陽奧羣牧業公司建成了現代肉羊產業園。通過“育繁推”一體化發展,改善當地養殖品種,增加農戶收益。“我們引進‘澳白’品種,同等飼養條件下,每隻羊可爲農戶增收300多元。”慶陽奧羣牧業生產場場長賈建文說。

慶城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馬偉斌介紹,目前,慶城縣引導縣內肉羊合作社、養羊大戶與奧羣公司自願達成共建共贏合作意向,推行“企業微利供羊、保價回收、技術服務,農戶以羊換種、以羊換料、以草換羊”的聯農帶農機制,促進養羊產業提質增效。同時,企業收購周邊羣衆生產的青貯玉米、苜蓿等作爲飼草,並收購羊糞供給周邊果農作爲有機肥。

在種植業上,慶陽通過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和標準化來實現增產增收。種了40多年蘋果的何守英總結出蘋果高產的關鍵秘訣:會修剪、多上肥、學技術。“去年蘋果價格並不高,我的8畝果園賣出23萬元。30多年的老果樹,還能保持在盛果期。”何守英家住慶城縣白馬鋪鎮餚子村,在縣裡果業技術人員的幫助下,他家一棵45年樹齡的果樹產量與盛果期的樹差不多。

以蘋果爲主導產業的白馬鋪鎮是慶陽市農業科技示範鎮,上世紀80年代以來,當地羣衆大面積種植蘋果。去年,全鎮蘋果收入超過10萬元的羣衆有1000多戶。

“近些年,我們也遇到了果園老舊化、品種單一、土壤板結等問題。”白馬鋪鎮鎮長王超民說,當地開展果園標準化提升行動,對老果園進行技術改造,產生的果木枝條大部分賣給附近的食用菌菌棒生產企業作爲原料;引進“瑞雪”等新品種,加大果園精細化管理和自主品牌建設,推動產業種植規模化、生產科技化、產業生態化、效益最大化。

在黃澤元看來,“三元雙向”循環農業將進一步推動慶陽農業從分散的粗放式生產向集約的標準化生產轉變,這也是創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的應有之義。這項創建工作既涉及發展理念的革新、生產方式的轉型,更涉及產業結構的調整、經濟效益的提升,必將對慶陽農業產業發展帶來革命性變革和系統性轉變。 (經濟日報記者 陳發明)